
今日丹东
- 【科普】收藏!乘车、上班、购物…全天防疫攻略来了12/13
- 辽宁丹东:“院士科普站”开展线上科技培训12月8日,丹东市科协邀请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丹东市高冠蓝莓院士科普站进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来及其专家团队成员,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刘兴安博士,围绕设施大棚建造的结构特征、设施大棚的建造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话题,为我市农业战线科技工作者和设施农业种植大户开展专题培训。全市100余人通过线上会议收听收看讲座。为更好发挥“院士科普站”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作用,提升讲座针对性,市科协提前对我市设施大棚建造需求进行了调研,根据我市大棚建造在结构上缺少技术支撑、在节能保温蓄热技能方面有技术需求等设置话题。刘兴安博士在培训讲解后,还与听课人员进行了互动答疑。今年以来,丹东市科协充分利用“院士科普站”进站专家资源,分别邀请了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余朝阁副研究员、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王彦昌研究员等专家,为我市设施蔬菜种植、软枣猕猴桃、蓝莓种植等进行技术培训,为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下一步,他们还将充分发挥丹东市高冠蓝莓研究开发中心院士科普站作用,通过邀请专家举办高端科普报告、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实地指导等形式,全面推进我市设施农业和小浆果产业发展。作者:栾柏醇12/13
- 辽宁东港市:黄土坎镇“小网格”撑起乡村治理“大格局”辽宁省东港市黄土坎镇将乡村网格化工作作为推进乡村治理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点抓手,让“大事小事不用急,有事就找网格员”成为村民共识,推动网格化治理真正实现“网”住群众所想、“网”准民生需求。不断优化网格设置,按照“规模适度、管理便利”原则,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网格单元106个,将网格管理触角延伸至每户村民。健全网格党组织,将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成立党组织106个,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优化网格体系,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原则,将社会治理、疫情防控、渔船管控、环境整治等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融入基层一张网,构建起“多网合一”工作体系。优化网格力量,组建以村民组长为网格员,党小组长、中心户长、离任村干部、水管员、护林员等为微网格信息员的322人组成的工作队伍,发挥网格员“人熟、事熟、情况熟”优势,开展精细化服务,做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黄土坎镇将持续以“网格”疏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让无数“小网”合成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大网”,小事一格办理,大事全局联动,真正让更多群众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作者:苏晓文崔启鹏于页心12/13
- 辽宁丹东: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今年是现行宪法公布40周年。12月4日,丹东市迎来第五个“宪法宣传周”。结合疫情防控实际,丹东市精心策划举办系列宪法宣传活动,宣传宪法知识,让宪法精神根植人心。抓住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化常态化。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联合举办2022年度全市国家工作人员法律知识考试,以考促学、以学促用,不断提升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活动开展以来,领导干部带头考试,充分调动学法用法积极性,全市共1.5万名国家工作人员参加考试。“法律明白人”带头学宪法,疫情防控和普法宣传两不误。全市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做好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法律明白人”学宪法培训班,共培养“法律明白人”2.1万名。宽甸司法局、凤城司法局通过宪法学习交流会、宪法培训、线上推送法律知识等方式,以“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素养,带动身边群众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市司法局、振兴区司法局、振安区司法局组织法律工作者下沉社区,向群众发放疫情防控法律指引,实现疫情防控和普法宣传两不误、两促进。开展“六个一”宪法宣传,在校园播种法治种子。市司法局联合市教育局,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校园”为主题的系列“六个一”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实验小学新区分校通过开展线上宪法晨读齐诵、宪法主题升旗仪式、宪法征文、宪法微视频、宪法手抄报、宪法主题班会等活动,让法治意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让宪法在多领域绽放。报纸、电视、微博、微信齐上阵,图解、直播、动漫、微视频齐发力,宣传宪法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就和宪法与我们一生息息相关等内容,掀起学习宣传宪法热潮。市司法局联合市律师协会,组织20多名律师录制“宪在有你守护一生”宪法宣传微课堂活动,共拍摄12期,讲述了《宪法》的名誉权、休息权、抚养权、劳动权等权利,在“两微一端”等多媒体播发,已获得数万人点赞。东港司法局组织律师参加“法治热线”电台栏目,通过以案说法、专家解读宣讲宪法。凤城司法局制作《宪法在你身边》动漫小视频,举办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推动宪法精神深入人心。元宝区司法局特邀普法志愿者、辽宁云舒律师事务所律师开设“宪法与你的一生”普法专题讲座,共录制7期短视频,在元宝发布、元宝区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播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作者:刁庆峰12/13
- 辽宁丹东:全市推进“水润辽宁”建设暨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召开12月9日,丹东市推进“水润辽宁”建设暨河湖长制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省推进“水润辽宁”工程暨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会议指出,丹东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禀赋良好,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扛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战略使命,以“水润辽宁”建设为契机,以谋划和实施丹东“水润辽宁”项目为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抓好抓实河湖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加快走出一条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专班专人专责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落实,加快补齐短板弱项,筑牢水安全保障底线,全力推进丹东“水润辽宁”项目建设。要强化项目谋划,统筹谋划好市级水网建设,全力做好与省、国家项目和资金政策的有效对接,扎实推进重点骨干水利工程,进一步增强我市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要强化项目调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快开工、快建设、快投用。要强化要素支撑,把加强重大工程项目的土地、能耗、环评等要素供给摆在突出位置,用发展的眼光谋划布局、用创新的眼光统筹推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要强化项目建设,强化安全保障,紧盯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事故易发多发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确保每一项水利工程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会议强调,要聚焦改善水环境,持续强化水污染防治。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打好碧水保卫战,严控各类污染源流入河湖,由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向逐步恢复水生态功能,进而实现良性循环的方向转变。深入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改,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侵占河道、湖泊等行为,确保河道防洪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强化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各级河湖长要进一步压实责任,依法开展巡河巡湖,切实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建设人水和谐的美丽丹东。作者:宋琳12/13
- 【科普】科学防疫!别再被这些传言误导了12/12
- 【科普】老年人如何加强个人防护?最不能忽略的一点——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疫苗接种在预防重症等方面仍具有良好效果,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展成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获益最大,老年人及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很有必要。12/12
- 辽宁丹东:汇聚爱心暖流 建设慈善丹东今年12月份,是丹东市第11个“慈善活动月”。设立“慈善活动月”,旨在利用活动载体,扎实开展慈善募捐和公益活动,促进慈善丹东建设。11年来,丹东市慈善总会通过建立30多个慈善冠名基金,开辟近百个慈善项目,共募集慈善资金3.5亿元,全部用于救助困难群众等群体,30余万人次受益。今年突发疫情时,作为扶贫济困的社会组织,丹东市慈善总会立即启动应急捐赠机制,发起“抗击疫情公开募捐”,开通微信二维码等捐款渠道,即时生成电子捐赠证书,实现捐款“直通车”。同时,与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提供捐赠物资车辆牌照信息,交通部门简化高速公路手续,让其免费使用物流配送场地。非定向捐赠的医疗物资,由丹东市发改委对接发放;生活物资由丹东市商务局对接发放,确保快速精准发放到位。截至7月中旬,丹东市慈善总会共接收捐赠款物2212万元,其中捐款449万元,捐赠物资1763万元。共有85个单位7591名个人参与捐赠,捐赠1万元以上的单位85个、个人13人,捐赠金额为历史之最。在工作上采取“双轮驱动”模式,号召10余个义工站550多名志愿者,投身到社区(村)、小区、封控区和隔离点参与信息采集、辅助检测、送餐、送物资、消杀、回收垃圾、执勤、维持秩序等工作,志愿服务总时长达11万余小时。多年来,丹东市慈善总会通过开展“慈善扶贫”“慈善情暖万家”“蓓蕾医疗救助”“春蕾助学行动”“儿童励志助学”“致敬志愿军老战士”“江边景区环保”“社会救助基金”等慈善项目,帮助解决各种实际困难。其中,与丹东市民政局联合在全省首创的社会救助基金,目前已向全市社会救助政策暂时无法覆盖的医疗、教育刚性支出较大的特殊困难家庭发放救助款70多万元,为“社会救助+慈善帮扶”提供了有益尝试。据了解,今年“慈善活动月”,丹东市民政局、丹东市慈善总会将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元旦、春节前开展“慈善情暖万家”等活动。下一步,丹东市将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全慈善组织机构,创新慈善募捐方式,做强慈善品牌项目,形成全民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作者:王子宁12/12
- 辽宁丹东:举办“纪念中国—新西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今年是中新建交50周年,为了进一步促进中新双方的文化互鉴、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近日,由丹东市人民政府、辽宁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西兰驻中国大使馆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新西兰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在丹东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象征丹东与新西兰之间友好使者—候鸟斑尾塍鹬为切入点,以“友情跨越山海、助力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交流活动。据了解,丹东市青少年候鸟保护科普周活动已线上启动,面向丹东市小学生们发起的“我与候鸟斑尾塍鹬”主题作品征集大赛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孩子们将以象征中新友谊的特殊使者塍鹬鸟为载体,通过征文、绘画、短视频等表现形式,表达对两国人民友谊的美好祝愿。据介绍,科普周预热活动结束后,将会启动中新摄影家斑尾塍鹬摄影作品“云上交流展”活动。通过中新摄影家的镜头聚焦斑尾塍鹬等鸻鹬类涉禽从新西兰米兰达海滩,到中国丹东鸭绿江口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迁徙过程,展现鸭绿江口湿地、米兰达海滩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成果。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飞越万里的斑尾塍鹬,承载着友谊,见证了绿色发展。相信此次活动定会为中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谱写新篇章。12/12
- 辽宁丹东:放飞“蓝天的精灵”12月8日上午,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救助的三只燕隼和一只鵟,经救助站专家和工作人员的科学治疗与喂养,成功实现了野外放生,再次翱翔蓝天。8月份,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收到七道派出所送来的三只隼型鸟类,经鉴定这是三只燕隼幼鸟。燕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经野保站工作人员观察,三只燕隼幼鸟比较虚弱,没有外伤。工作人员根据燕隼的生活习性,对它进行科学喂养补充食物,让其迅速恢复体能。经过多日观察,三只小燕隼具备了野外放归条件。11月初,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发展服务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救助了一只鵟,经野保工作人员观察是一只成年鵟。鵟是鹰科鵟属28种猛禽的通称。从被救助鵟的羽色和动作可以看出没有外伤,但非常虚弱,可能是长时间没有捕猎到食物导致营养不良,体力不支。经过一个月的营养补充,满足放生条件。作者:刘海东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