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丹东
人文丹东
  • 辽宁丹东:两脚沾泥的教授黄国辉将蓝莓变成“金疙瘩”
    丹东市刚复工复产时,黄国辉便带着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成员们奔波于各种植基地。眼下正是蓝莓丰收的季节,果农们收成咋样?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黄国辉还得亲眼看看才能放心。黄国辉是我市蓝莓产业的技术领军人。果农们记不住他辽东学院园艺专业教授、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副理事长、辽宁(丹东)蓝莓等小浆果战略技术联盟理事长这一长串耀眼的头衔,只记得58岁的他,已扎根科研生产30载,致力于蓝莓产业发展十余年,是“两脚沾泥的教授”。黄国辉的微信里有4000多个好友,辗转于各基地期间,他还要忙着给果农们回信儿。土壤改良、滴灌、抗病、剪枝、埋树过冬……一年四季,不舍昼夜,果农们啥时向他求助,他都及时回复。工作日要处理学校的工作,他就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各基地查看、现场指导。每次都是天不亮就出发,足蹬沙漠靴,手拎大保温杯,兜里揣着手套和修枝剪,车后座“躺”着小锄头……一天至少跑3个基地,他坚持了十几年。“做农业就要脚踏实地,离开了土地我什么都不是。”为了让果农们更方便学习,黄国辉还把下地指导的讲解、示范拍摄下来,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位果农提到这些视频时说道:“黄老师发的视频,我会一遍一遍反复地看,有的我看过了几十遍,甚至一百遍。”2006年,黄国辉在丹东试种蓝莓,摸爬滚打十几年,组建起由农学院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助教1人组成的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如今,丹东地区蓝莓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7万亩,产量占全国25%,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产业成为国内核心主产区,创造经济效益年均2亿余元。宽甸灌水镇的张大鹏之前一直和妻子在外务工,一年忙下来也只能赚几万块钱。为了方便照顾留守家中的父母和年幼孩子,张大鹏找到黄国辉。2019年,在黄国辉团队的帮助下,张大鹏的温室建起来了,2020年3月第一次采收收益达15万元,如今他更是成为房前屋后的“技术指导”。这样的故事,遍布宽甸古楼子、杨木川、灌水、长甸等地。为了让蓝莓成为农民们致富脱贫的“金疙瘩”,黄国辉团队与多家种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小浆果产业发展,形成“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帮助制定长期的生产管理方案,指导覆盖选址、生产技术、财务分析、销售渠道,知无不言、倾囊相授。“蓝莓的采摘期大多在7月份,如果将它的成熟期改到春节前后,不仅可以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农民的收益也会大幅增加。”黄国辉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开始将研究重心放在“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的试验上,将基质栽培技术作为这一阶段的重点攻关任务,开展了南高丛常绿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和配套的基质栽培技术试验。如今,黄国辉团队已经在几个试点进行了五年多的基质栽培生产实验,初步获得蓝莓基质栽培营养液配方,使得蓝莓能够提前到1月份上市,不仅能够改变辽宁地区温室蓝莓种植模式,也使得丹东乃至辽宁的蓝莓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如今,辽东学院农学院的小浆果研究在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全国,在辽宁、山东、吉林等产区累计建立的蓝莓生产示范基地达到上万亩,推广蓝莓新技术栽培面积达到5万亩,其团队应用推广“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关键技术支持下的蓝莓产量达1.6万吨,生产苗木650万株,总产值约8.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余人。他们先后承担辽宁省十余项有关蓝莓的科研课题,实现“蓝莓产业化配套技术示范”等科研成果转化5项,获得专利4项,黄国辉也获得了“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07/19
  • 【最美战疫人】防疫有力度 服务有温度
    “收到,马上出发!”5月23日,接到支援社区开展防疫工作的指令后,市消防救援支队振兴区大队中和路消防救援站的李卓第一时间报到,下沉振安区鸭绿江街道果园沟社区。作为消防志愿者第二组的组长,李卓带领7名组员吃住在帐篷里,连续坚守40余天,配送生活物资、小区卡点值守、协助核酸检测、清理生活和医疗垃圾……“每天早晨4点就要起床,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负责的两个小区光巡逻就得走近20公里。”李卓说,感觉最心累的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工作强度大,而是面对个别小区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每每遇到情绪激动的居民时,他总是能够冷静、耐心地劝说。他总结了八个字的工作心得: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原来你们都是消防员,怪不得工作这么认真负责,还有耐心。”小区居民们得知李卓和组员们的身份后,对他们的工作特别支持,共同防疫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小区居民大多数为老年人,李卓每天都会带领两三名组员,挨家逐户配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为了方便服务群众,他建立了“小区便民微信群”,帮居民取东西、买药、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拉近了他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太香了,吃完热腾腾的饺子,顿时觉得没那么累了!”让李卓记忆深刻的是一天下午,小区里的一对姐弟专门包了韭菜馅的饺子送过来。社区的工作人员,偶尔也会送来一些家常菜。“这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仅暖了胃,更暖了心,使我们充满了干劲,坚定了信心。”李卓说。多做雪中送炭的事,让工作更有温度“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7月9日,振安区鸭绿江街道东泰社区临江后街居民何义珍向市总工会下沉志愿者李向军不住地感谢。7月8日,李向军下沉至东泰社区临江后街,担任“分点长”,协助社区进行核酸检测、卡点值守等工作。7月9日,全员核酸检测,而何义珍的儿子急着乘通勤车前往位于新区的工厂上班。正在卡点值守的李向军耐心地向对方解释,又主动与工厂负责人联系,帮助其调整了工作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核酸检测结束后,李向军了解到何义珍家庭生活困难,瘫痪多年的丈夫去年去世,儿子患有智力残疾,母子俩的生活来源只有每月1090元退休金和儿子按日结算的工钱,疫情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当天中午,李向军就将社区配发的午餐以及方便面、面包、火腿肠等食品送到了何义珍的家里。下午,他又将何义珍的家庭状况向市总工会反映,很快送来了20公斤大米。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温情一幕。“疫情之下,大家都挺难。需要我们做更多雪中送炭的事,让工作更有温度。”李向军说。
    07/18
  •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纪录片《铭记》第一百五十五集 陈宗魁:舍生忘死救伤员 一次献血四百五
    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市妇联:关爱送到防疫一线
    连日来,辽宁省妇联在全省开展“两个找到”专项行动(即找到服务对象、找到被服务对象需要的感觉),切实为妇女儿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丹东市妇联围绕贯彻落实专项行动精神,深入工作联系点振兴区江海街道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妇联干部在各村进行核酸检测时了解到,现在天气炎热,各村普遍缺少防暑降温物资。为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丹东市妇联与丹东新柳集团共同筹集了遮阳棚、电风扇、矿泉水、遮阳帽等防暑降温物资,并第一时间将这些物资运送到江海街道的4个村及各个核酸检测点,慰问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基层干部、妇女骨干和志愿者们,鼓励他们坚守岗位,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广济街道:老党员志愿服务队一线展风采
    “您好,为了您和大家的健康,请戴好口罩!”连日来,在丹东市元宝区广济街道各居民小区巡逻的老党员志愿服务队成员们,随时对居民进行“温馨提示”。老党员们佩戴红袖标,奔波于辖区防控一线,化身宣传员、巡逻员,提醒居民及时做核酸检测、不聚集聊天、做好自身防护……解放社区老党员潘更新,在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没有一天缺席。在居民做核酸检测时,他积极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维持秩序,并做好消杀、登记信息、拿物资等工作。县前二社区党员网格员朱连君,在全员核酸检测时,认真核对登记分管网格内的每一位居民,确保不落一人、不少一户。主动投身防疫一线的朝凤社区老党员许宝华,在炎热的夏天里帮助居民登记信息,他表示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即使退休,也要为疫情防控作贡献。60多岁的八道社区党员志愿者陶淑杰,听说社区人手不足,她主动请缨,戴上志愿者红袖标,到驾校卡口值班站岗,宣传防疫知识,进行测温登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70多岁的平安社区老党员马秀兰带领50多人的“最美平安”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坚守防疫一线。她多次帮独居老人买药买生活用品,帮助隔离在家的居民买菜,为居民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市市直机关:筑起疫情防控“红色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冲锋在前、任劳任怨、扎实工作,筑起“红色堡垒”。丹东市市直机关下沉到街道的100多名党员干部,成立了9个“抗疫先锋”临时党支部。所有人员由临时党支部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共同商议防疫策略、合力解决防疫难点,有效推进防疫工作顺利开展。记者在纤维一社区疫情防控临时党支部看到,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开到疫情防控前沿,让党旗高高飘扬在防疫一线。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党员“亮身份、树形象、争先锋”,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守门员”“监护员”“服务员”,无论脏活累活,党员都争着干,积极承担各项任务。当群众遇到困惑和难题,临时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及时关注,用心倾听民意,尽心解决民忧,用实际行动展现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
    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纤维一社区:47名楼长冲锋在前
    在丹东市振兴区纤维街道纤维一社区,有47名楼长与志愿者及所有一线防疫人员一起,筑起了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安全防线。纤维一社区的47名楼长,不仅在封控后的几天内为自己所在的楼栋梳理出了物资采购、核酸检测、特殊群体关爱等工作,还在各种问题突发时,随机应变、勇于担当,多次化解矛盾。疫情期间,他们也是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与社区工作人员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用无声而有力的引领,守护着群众安全,用自己朴实的行动为疫情防控工作“添砖加瓦”,诠释了楼长的责任与担当。
    07/18
  • 【战“疫”故事】辽宁丹东永宝社区:42名网格员坚守“疫”线
    疫情发生后,丹东市元宝区九道街道永宝社区42名网格员,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全力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早出晚归,辛苦忙碌,为辖区居民筑起一道安全防线。网格员们发挥人熟、地熟、社区“活地图”的作用,当好疫情防控的宣传员、巡察员、卫生员、信息员、监督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所负责网格内群众的健康指数。虽然网格员年龄普遍较大,但从未有一人请假休息,他们对所负责网格内居民的信息了如指掌,有时部分居民没在家,他们都会一一打电话进行核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他们顾不上休息,打开手机在微信群里回答居民的各种问题,并提醒居民做好个人防护。因为有责任,他们无所畏惧;因为有爱,他们舍家为民。防疫工作还没有结束,在保障居民健康和安全的防线上,始终都会有他们的身影。
    07/18
  • 【最美战疫人】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我这个房子刚装修好,家具都是新的,还没住过人呢,但是一定要先给你们住,你们太辛苦了。”前几天,得知振安区鸭绿江街道东泰社区下沉干部住的帐篷潮湿阴冷时,长隆家园小区居民艾女士主动表示愿意无偿提供住房,让大家能够安心休息。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长隆家园小区的宁静与祥和。鸭绿江街道办事处下沉干部来到长隆家园小区,第一时间对小区住户进行情况摸底,对特殊人群家庭情况登记台账,熟悉情况;划分网格区域,登记重点关注人群……“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这是下沉干部们的共同心声。小区15号楼居民“足不出户”,日常所需的米面油、肉蛋奶都是大家一袋袋、一桶桶扛着送上来的;每次楼内消杀、垃圾清运、搬运物资后,贴身衣服被汗水浸透;独居老人家的热水器水管爆裂,下沉干部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帮老人买替换的水管;居民给下沉干部送来水果,大伙不舍得吃,上楼送给独居老人……在小区的微信群里,不管居民什么时候提出诉求,下沉干部们都细心及时地回复,尽最大努力解决居民的诉求。下沉干部们的辛苦付出,居民们都看在眼里。得知下沉干部闭环管理,疫情伊始一直没回家准备换洗衣物,有的还穿着春季长衣长裤,小区居民于女士组织爱心居民筹集来全新的短袖T恤和短裤。封控工作结束后,下沉干部要离开小区,居民李女士在家中生活物资紧张的情况下,为他们炖了牛肉,还包了十盒水饺。小区一位80多岁的老人特地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给他们心中的“最美战疫人”。
    07/15
  • 【最美战疫人】战“疫”一线 我们同在
    于明静年近70岁。疫情发生后,她第一时间加入元宝区解放社区党员抗疫志愿服务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党员志愿者的担当。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也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每天早上4点左右,于明静就早早起来,到社区配合全员核酸检测准备工作,搭帐篷、抬桌子、拉警戒线。工作就绪后,又挨家挨户通知居民有序下楼,遇见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搀扶下楼。4月的丹东乍暖还寒,整个上午于明静的额头总是浸满汗水。劳累一上午后,她要回家照顾患病卧床的老母亲,洗脸、擦身、做饭、喂饭。到了中午,还没喘口气,她又来到小区大门卡点值班,执行逢进必登、逢人必测、记录每项信息的工作流程。下午,她背起消杀工具,对小区垃圾箱、楼道、电梯等进行全方位消杀……尽管累得腰酸腿疼,但她无怨无悔。居民劝于明静歇一歇,她却笑着说:牺牲我自己的时间,换来社区的平安,值得。到了晚上,她既是巡逻员又是宣讲员,对不戴口罩、扎堆唠嗑的人进行耐心劝说,普及防疫知识。疫情发生以来,于明静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整个人消瘦了不少,脸色也大不如前。即便如此,于明静依然坚守在抗疫一线。她总说: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就能早一天战胜疫情。眼里有活,心中有事“我不是来装样子走过场的,啥工作都可以安排!”疫情防控期间,元宝区文旅中心的杨文浩主动申请下沉社区开展防疫工作。5月下旬,杨文浩承担起辖区内万余人的台账整理工作,凌晨1点多仍紧盯电脑屏幕,飞快地敲击着键盘,抢在天亮之前整理好台账。清晨4点40分打印出《每日核酸采集人员分工表格》后,又开启了新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在下沉工作战“疫”中,杨文浩充分发挥所长,无论是核酸采集登记、居民基础台账整理,还是解答群众问题、分发保供物资,她都能很快上手且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方法,及时向社区干部提出合理化建议。“眼里有活,心中有事”的杨文浩一刻也闲不住,哪个岗位出现空缺,她就增补哪里,以时不我待的速度与病毒赛跑。“这次参与社区抗疫工作,深切感受到基层夜以继日的工作强度和辛苦不易。”杨文浩说自己的辛苦微不足道,听到居民的感谢,就明白了下沉社区一线抗疫的意义所在。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