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辽宁阜新:向绿图强 勇毅前行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弹指一挥间,阜新经济转型走过不平凡的20年。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只为不忘来路、不改初心,汲取前行的不竭动力。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为阜新转型振兴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从“试点”到“示范”,经济转型的“考卷”将有更多“新题型”。阜新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绿色转型,书写向绿图强的壮美画卷。阜新,从头越,启新程。绿意盎然的玉龙新城。(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巧用资源点燃新兴产业之火阵痛过后,必有新生。经历过枯竭之痛的阜新,更知资源的宝贵。既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又变废为宝发掘新资源,创意十足的资源观,印证了“不破不立”的思维方式,揭示了“阵痛”与“新生”的辩证关系,为转型振兴注入强大的创新驱动力。阜新有长达百年的煤炭采掘史,久而久之,在人们的思维定式中,煤炭与资源画上了等号。当煤炭快速退出产业舞台,之前缺少关注的萤石、玛瑙、硅砂等资源,陆续走上前台,大放异彩。2002年11月28日,在阜新市玉器厂旧址改建的玛瑙宝石城开门营业,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玛瑙交易市场。此后,这座城市连续举办16届玛瑙节,先后摘得“中国玛瑙之都”“世界玛瑙之都”的金字招牌。玛瑙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远走他乡的玉器厂员工陆续回流。“1979年,我进厂当学徒,1992年南下深圳。看到家乡玛瑙产业日渐红火,我又回来了。”杨克全在家乡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萤石,素有软水晶、彩虹宝石等美名,古代夜明珠就是用萤石制作而成。与玛瑙相比,萤石硬度低,并不适合雕刻,但它却有另一重身份:氟化工产业基础原材料。阜新萤石资源丰富,是全国最早的氟化工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后,氟化工产业逐渐没落,阜新市化工研究所大量技术人员出走,三任所长也先后“东南飞”。走上转型之路、积极寻找接续替代产业的阜新,再次把目光投向氟化工。2008年8月,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破土动工,这是全省唯一的氟化工专业园区。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氟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开发区连续多年实现50%以上的快速增长。产业兴旺吸引各路人才奔赴阜新,当年出走的三任所长,也纷纷回到家乡创业。阜新首家上市公司大金重工风电塔生产车间。(摄影:李冬岩)转型以来,地质勘探取得的突破,成为新兴产业崭露头角的基石。煤层气俗称瓦斯,是煤炭行业“第一大杀手”。但它也有温情的另一面,热值与天然气相当。2009年,阜新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开发利用煤层气的城市,“吃人老虎”走进千家万户,承担起全市1/3的居民用气。2009年,阜新勘查地热资源,打了8口井,其中5口井经抽水试验,水量、水温、水质达到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泉水浓度,是罕见的“小苏打泉”。2010年,温泉新城破土动工。2年后,成为辽宁省服务业集聚区。4年后,成为辽宁省温泉旅游度假区。短短数年,崛起一座城。煤虽竭,城未衰。巧用资源,点燃新兴产业的星星之火。追风逐日,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成长为四个优势产业之一;变废为宝,新邱区把工业固废煤矸石变成制砖、发电、造纸的宝贵资源,循环经济扬帆远航;点沙成金,彰武县三大硅砂类主导产业齐头并进,撑起县域经济的脊梁。绿色赋能求取现代农业发展“真经”端起“新饭碗”,难;补环境之殇,难;培育新产业,难。转型之初,面临“三难”的严峻形势。2000年,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城市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4,农村特困群众占总人口的1/2,城乡双重贫困的情况在全国也极为罕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坚决打赢的硬仗。突围战率先在黑土地打响。阜新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之首,是传统农业大市。2002年,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建成全市第一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2002年至2004年,在矿工下岗最高峰的时候,城市近郊建起数十个“碱巴拉荒式”农业示范园区。为了给各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腾挪施展的空间,2002年,阜新实施重大行政区划改革,原细河区韩家店镇、水泉镇、长营子镇分别移交海州区、太平区、新邱区管辖。工艺美术师在精心雕刻玛瑙。(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在“一区带一镇”调整之后,阜新实施市中心、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新邱区“三位一体”城区发展规划,构建“一核一轴两区两带”空间发展布局,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有酒有肉,有油有奶,有布有革。”20年间,历届阜新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目标不动摇,久久为功,绿色食品产业种类齐全、独具特色。“刚开始,我觉得纯属瞎胡闹,现在一看是走了正道儿。”赵凤山当初强烈反对于寺镇虎掌沟村党支部书记姚凤刚搞绿色食品,现在彻底服了:“有机比绿色贵,绿色又比普通贵。同样一块地,效益差好几倍!”如今,虎掌沟村四成耕地种的是绿色食品,8个产品获得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佑安古镇”系列产品依托电商畅销全国……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虎掌沟村由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虎掌沟村之变,是阜新农业由“大”变“强”的缩影。从2014年开始,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及三年滚动计划,为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城乡一体化打牢了产业根基。近年来,以产业化、规模化、绿色化、科技化、标准化为方向,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互换并地、县乡财税制度改革、乡镇季度擂台赛、飞地经济……一系列高水平制度创新让乡镇经济活力迸发。清河门区河西镇盛产煤炭,最多时有13家煤矿,煤炭占全镇经济总量的七成以上,村民大多以煤炭业为生。随着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煤矿数量逐年减少,直至归零。为了摆脱矿竭镇衰的命运,河西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全镇7个村个个有特色农产品,“清河阜”品牌系列农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由黑变绿的产业转型,让河西镇跻身全国农业产业强镇行列。无土栽培、大垄双行、节水灌溉……绿色发展、智慧赋能让农民眼前一亮,“靠天吃饭”的“老把式”没人用了,“旱涝保收”的现代农业技术成了致富“真经”。行走在广袤的田野上,最直观的印象是“铁杆庄稼”玉米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暖棚、养殖小区等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优质农产品进城,先进的产业化体系、经营管理理念“下乡”,双向互动让城乡发展同频共振。伊利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绿色工厂,鲁花致力于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正大打造种养结合的全产业链,小东北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牵头,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积极参与,双方靠服务和收益紧紧联结在一起。转型以来,实施“千村整洁、万村美丽”行动,农村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农民生活越来越富足。于寺镇官营子村建起花园小区,配套建设了幼儿园、托老所等,庄户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在哈尔套镇富有村,家家住的是二层小楼,户户楼前“标配”两栋大棚,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发展棚菜生产。村民苑玉茹喜滋滋地说:“住楼房,走水泥路,晚上有路灯,出门坐小轿车,这样的日子真美啊!”创新驱动拉开新旧动能转换大幕“过去煤炭论吨卖,现在含氟精细化学品论斤卖!”在辽宁阜新氟产业开发区,经常能听到这样自豪的开场白。氟化工工艺复杂、技术门槛高、附加值高,在国际上被称为“黄金产业”。从原料到成品划分为10个中间体等级。开发区自2008年起步,一级一级攀登,多家企业实现由中间体到终端产品的跨越。技术突围带来成长突破。阜新有7家瞪羚企业,氟化工企业就占了5席。转型之初,工业和农业两个高新技术园区先后开建,科技大街破土动工,拉开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序幕。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创新驱动成就一批响当当的企业。彰武县巨龙湖,风车与蓝天碧水相映成趣。(来源:由阜新市委宣传部提供)20年前,万达铸业还是一个做窖井盖的小作坊。历经多次技改,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产品被中国工业博物馆永久收藏,载入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史册。迈向高端,成就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区。随着北京冬奥会日益临近,徐工集团(辽宁)环卫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端除冰雪装备销售火爆。2021年4月,徐工集团宣布加大投资力度,在阜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高端除冰雪装备产业基地,助力阜新成为国内冰雪产业重镇。从零部件到高端成套设备,高新区产业升级走过壮丽的20年。1个国家级、4个省级、5个市级,“1+4+5”工业园区集群梯次分明,布局合理。园区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占全市总数的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产值均占全市的60%,蓬勃向上的工业园区成为转型振兴的强劲引擎。吃“科技饭”、走“创新路”,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是科技强市战略一以贯之的路径。转型以来,阜新与中科院、北京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搭建各类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联盟,有效促进了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从5户发展到2020年的71户。其中,瞪羚企业达到7家,雏鹰企业29家。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是转型初期的22倍,发明专利申请量是转型前的74倍。生态优先助推从“试点”到“示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型路向何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阜新创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推进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科学推进阜新海州矿等矿坑综合治理”,阜新转型迎来登高望远的新时代。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奋力实现从“试点城市”到“示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这是阜新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给出的全新路径。思路一变天地宽。创建能源综合创新示范市,是创建转型示范市的重要突破口。在推动绿色转型的道路上,在新资源观、新生态观之下,荒漠化土地变成富矿,废弃矿坑变成聚宝盆,“僵尸企业”涅槃重生。曾经沉重的发展包袱,变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资源。阜新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千百年来,风沙漫卷、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众多。“十四五”期间,阜新将实施沙化治理生态工程,植树挡沙、种草固沙、治水涵沙、光伏锁沙,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开发利用荒漠化土地。围绕“双碳”目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发展林草灌乔等碳汇项目,把大漠变成绿洲,把林草资源变成绿色银行。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色发展的底色和成色更加闪亮,这是做大经济增量的有效途径,也是阜新富起来的底气和信心。阜新地处北纬42°西风带,属于典型的Ⅱ类光照资源区。借助丰富的“风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转化路径。阜新市50万千瓦光伏平价上网基地项目充分整合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矸石山等闲置土地资源,采取“光伏+农业”“光伏+土地治理”等复合模式,在东至新邱区,西至清河门的百里矿区,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的生态修复新路。面向未来,阜新将加快推进海州矿抽水蓄能电站、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建设,持续做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让废弃矿坑成为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休闲胜地,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经济转型同步发展。2021年12月14日,阜新市召开国有“僵尸企业”处置和公司制改革工作推进会议,拉开“僵尸企业”大排查、大摸底的序幕。在惯常的思维定式中,闲置资产是风险和负担。然而,它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和优势。与新建项目相比,激活闲置资产具有成本低、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是把存量变成增量的有效途径。阜新创新建立闲置资产盘活机制,一企一策,全力攻坚。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是包装、开发、利用闲置资产的重中之重,为中小型创新企业和创新团队提供中试车间,以创新驱动盘活存量、充实增量、做大总量。方针既定,人才就是决定性因素。阜新创新建立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广纳群贤成立决策咨询委员会。建立服务企业运行机制,成立企业家交流群,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把科技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机制移植到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上来,全面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转型以来,阜新人民以其非凡的勇气与智慧,走出历史困境、夯实发展基础、积蓄发展势能。站在新起点上,围绕创建“两个示范市”的目标,阜新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舍我其谁的担当,向绿图强,勇毅前行。
    01/05
  • 辽宁:人机物数字联通 “老原新”以智赋能
    隆冬时节,海风更劲。大连亚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却是一片火热景象。“质量是‘拿’住客户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是保证质量的关键。”这是大连亚明副总经理肖庆阳的切身感受。在大连亚明,每个重要生产步骤都可追溯,不少车间内几乎看不见工作人员的身影。企业采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推行AI工业视觉检测,实现了各类数据一“屏”呈现,将人、机、物数字联通,在“云”系统整合,产品开发时间从4个月缩短至一个半月,实现上千万套产品“零缺陷”。如今,像大连亚明这样以智赋能的企业,在辽宁大地纷纷涌现,已成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的重要支点,为书写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泼墨添彩。夯实新基建打造新生态数据是数字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让数据流通,需要完善网络生态、夯实基建底座。科学引领,规划先行。2021年以来,我省接连印发《数字辽宁发展规划》《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方案》等系列政策方案,引领企业耕“云”种“数”。设立“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20亿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以专项资金为杠杆,支持沈阳中科博微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53个项目。搭建平台,为企业引“智”引“资”。2021年10月18日,沈阳浑河畔,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如期召开。在短短两天内,密集举办对接交流会、14场专题会议等系列活动,98个项目集中签约,623.8亿元投资落地辽宁。2021年6月11日,沈阳,太阳狮万丽酒店,一场专门为企业和服务商搭建的数字化转型撮合对接会隆重举行。为工业互联网“建圈”“扩圈”,捅破企业之间的信息“窗纸”,这样的会,2021年辽宁连续举办4次,共有1228家制造业企业和服务提供商参会,成功撮合198个项目、激活678个应用场景。除了“软”环境加持,辽宁的“硬”基础也在不断夯实。截至目前,全省5G基站已达到5万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上线运营15个,在建6个,总数居全国第六位。“星火·链网”(沈阳)超级节点、2个“星火·链网”骨干节点落地,其中营口骨干节点已注册企业26家、区块链高度70万、智能合约2个。激活新场景转出新动能寒冬时节,太子河畔的辽宁爱尔创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线忙碌异常,如白雪般的氧化锆瓷片,正“排队”进行烧制、包装。智能化的生产线,将日产量提高至30万片,可准确制作出分为600多种颜色、十几种厚度的产品。其效率、准确率,都是数字化转型之前不可想象的。无独有偶,在鞍钢炼钢总厂三分厂的5号生产线,2021年新启动的“5G+智慧炼钢”项目正在不断给人带来惊喜。“智慧炼钢对工人来说是一种解放,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过去冶炼一炉钢需要10个工人、40多分钟,现在只需5个人就能操作两个炉,且生产时间缩短至30余分钟。”5号线作业长曹祥说。数字赋能,制造蝶变,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是辽宁发展的最大“本钱”,如何用好这个“家底”,辽宁注重发挥“榜样”的力量。一组数字成为有力佐证。截至目前,我省上云企业近9万户,其中,工业企业近2万户,与2019年对比,全省企业上云数量增加了4万户,工业企业增加了1万户。沈鼓集团数字化车间、大连亚明汽车部件数字化工厂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大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于全球客户服装定制需求的数字化敏捷制造与服务能力、北方华锦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生产运营一体化集成管控能力等4个项目获评2021年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既要助力“好苗子”壮大,还要关注“好种子”破土。如今,全省智能制造项目库已经建立。沈阳科创化学乙唑螨腈原药数字化车间、辽宁好护士药业智能工厂建设等249个项目入库。截至目前,在全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指标中,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比例、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等10项指标增速,辽宁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01/05
  • 北方“新粮港”奋楫扬帆新征程
    集装箱码头上,金谷168、吉源隆37两艘货船的货物卸载工作紧张进行;成品油码头上,生产业务部甲班值班经理王晨宇率队就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细致巡检;生产业务部调度室里,倪晓伟等4名当班人员通过监控屏幕,对岗位运转予以实时合理调配……新年第二天,在位于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盘锦港东部港区,600多名员工精神抖擞,奋战在生产一线。经盘锦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盘锦港现已拥有东北和内蒙古内陆港7个,开通了上海、宁波、潍坊等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外贸航线23条,“盘满欧”“盘蒙欧”“盘海欧”三大国际通道全面打开,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北粮南运”主要装船港。“1#、2#油品泊位改扩建工程完成,8个配套泊位岸线使用上报交通运输部并有两个取得批复,10万吨级拓宽型深水航道实现试运行,30万吨级原油码头即将投入使用,盘锦港作为陆海大通道的优势正持续放大。”说起2021年的工作亮点,盘锦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彪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盘锦港全面谋划多式联运服务体系,货源争揽逆势而行,吞吐量保持稳定。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将首次突破40万标箱,预计完成43.06万标箱,同比增长8.6%,其中粮食出口占总量的1/3强。“2019年,盘锦港获批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强有力带动了粮食物流产业发展。”开发区物流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白文良介绍,3年来已累计进口粮食620万吨,粮食物流中转量累计完成1000万吨。依托盘锦港,以中储粮为龙头的粮企纷纷落地投产运行,开发区目前已集聚益海嘉里等粮油加工储运类企业16家。新一年,北方“新粮港”东北粮食储备集散中心和精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将不断迈向更高境界。
    01/05
  • 辽宁:让戏曲艺术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辽宁省首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演出现场。9岁的“包公”、12岁的“驸马爷”,小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得字正腔圆、韵味十足。12月26日晚,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梨花初绽”辽宁省首届青少年戏曲晚会暨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展在辽宁大剧院小剧场精彩上演。孩子们表演了《铡美案》《成兆才》《贵妃醉酒》《满园春色》《芦花荡》等12个京剧、评剧经典唱段,他们以扎实的功底、优美的唱腔,让戏曲名段别有韵味,台下观众掌声连连。本次展演是辽宁省戏曲动漫进校园成果的集中展示。舞台上,有师生同台表演,也有学校的戏曲社团和获得“小梅花”奖的小戏骨的精彩演出。节目汇集了京剧、评剧等经典唱段,涉及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等,涵盖花旦、武旦、文净、武生、武丑、老旦、青衣等多种戏曲行当。10岁的王颢霖表演了《贵妃醉酒》选段,其优美的唱段令人回味无穷。9岁的尚恒羽表演的评剧《成兆才》选段令人赞叹不已。出生于戏曲世家13岁的葛嘉琦,从小就受到家庭耳濡目染的熏陶和父辈们悉心的培养,她演唱的评剧名段《满园春色》赢得掌声阵阵。还有丁铭远、郭俊君、周美杉、管仁川等也纷纷登场表演。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是小演员们无数次艰苦训练的成果。当晚,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京剧表演艺术家常东和评剧表演艺术家周丹与孩子们同台演出,周丹演唱了评剧《小女婿》的经典唱段,常东带领他的弟子表演了《四郎探母》选段。参加演出的还有沈阳市杏林小学、望湖路小学、岸英小学、文艺二校、省实验中学等学校的小演员们。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梁海燕说,自2015年以来,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在全省中小学组织开展了300余场戏曲动漫进校园活动。活动以动漫为载体,配合现场表演和知识讲解,向中小学生传播戏曲文化,几年来惠及城乡中小学师生近万名,得到学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欢迎。活动既丰富了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又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让戏曲艺术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01/04
  • 辽宁省博物馆“墨影镌英——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拓本展”展品欣赏
    由辽宁省博物馆主办的“墨影镌英——辽宁省博物馆藏金石拓本展”于2021年12月28日在辽宁省博物馆三层21号展厅正式对外展出。该展览是辽宁省博物馆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策划推出的原创展览,也是辽宁省博物馆推出的三场跨年展览之一。西周毛公鼎全形拓辽宁省博物馆藏战国石鼓文清初拓本册辽宁省博物馆藏秦吴大澂藏石权全形初拓本辽宁省博物馆藏隋开皇兰亭序宋拓本辽宁省博物馆藏唐颜真卿书东方朔画像赞宋拓本辽宁省博物馆藏宋汝帖宋拓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清《六舟和尚剔灯图》辽宁省博物馆藏清黄易绘《扪碑读画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
    01/04
  • 2022阜新市新年交响音乐会举行
    12月29日,由阜新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市文联主办,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市文联音乐家协会承办的2022阜新市新年交响音乐会以无观众现场直播的形式在阜新市工人文化宫举行,实时线上直播。本次交响音乐会阵容强大,主要参演者为阜新交响乐团成员,还有阜新市音乐界的优秀歌手。音乐会在《红旗颂》荡气回肠的优美旋律中拉开帷幕,整场音乐会用交响乐的表现方式,融合歌曲演唱等综合艺术,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交响乐《海霞组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一交响乐》、外国乐曲《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狩猎波尔卡》、京胡与乐队《夜深沉》、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等14支曲目。在交响乐《我的祖国》气势恢宏的旋律中,音乐会圆满结束。整场音乐会精彩纷呈,所有参演人员满怀激情,表达了对党、对祖国的热爱、赞美和祝福,用精湛的技艺为全市人民带来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向全市人民送上新年祝福。据了解,此次线上直播观众浏览数量达20万人次。
    01/04
  • 辽宁桓仁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日前,中国气象局正式发布2021年度“中国天然氧吧”评价结果,我省桓仁满族自治县等56个地区获评2021年“中国天然氧吧”称号,至此,我省“中国天然氧吧”增至两处,另一处为千山风景区。据介绍,中国气象局开展“中国天然氧吧”评价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气候资源。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49个地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中国天然氧吧”评价工作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天然氧吧”评价每年开展一次,通过对申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旅游气候资源、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以及旅游设施配套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挖掘高质量生态旅游气候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01/04
  • 辽宁大连甘井子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活力城区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84家,入选省瞪羚企业2家、省雏鹰企业13家;发明专利授权量159件,3家企业获省专利奖……年终盘点,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的创新家底愈加丰厚。豪森股份荣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汇达仪器、大特气体入列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连城数控成功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5G+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十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放眼看去,创新驱动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在甘井子区处处显现。奏响最强音,扬帆新征程。“十四五”开局之年,作为全国创新百强区的甘井子区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创新高地、建设活力城区的路上加速前行。甘井子区双创基地。(来源:甘井子区委宣传部提供)发挥创新实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大连天晟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主营合成橡胶后处理干燥工艺和设备研发、制造及销售与服务。以前客户设备出现问题,平均处理时长20小时左右;疑难问题甚至需要5天以上。随着市场不断拓展,不仅企业售后服务差旅多、成本高,而且由于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客户满意度也开始下滑。如今,企业这些痛点问题通过“5G+工业互联网”得到很好解决。他们采用基于华为云的设备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以及AR协同服务解决方案,一线技师通过佩戴AR眼镜,将眼前画面即时共享给后台,厂商专家足不出户就能身临其境了解作业现场问题,及时做出诊断,部分问题直接就可以指导现场技师解决,问题解决时间平均缩短15%至20%,处理效率提升30%左右,受到客户好评。实体经济是甘井子区特色和优势所在。落实省委、市委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结合本区产业规划和发展实际,甘井子区聚焦创新赋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力实施产业链创新再提升工程。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公司承制完工的国内最大的SD专利环氧乙烷反应器。(周久珺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出台《甘井子区“3+3+X”产业链工作方案》,进一步丰富甘井子“3+3+X”产业体系的内涵外延,先进制造业重点聚焦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现代服务业主要聚焦科技服务、商贸物流与文创旅游等领域,充分挖掘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纺织服装等X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打造国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先进制造业和具有国际化水准的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多个产业集群。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甘井子区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动全区“老”“原”“新”创新发展。一重核电石化、中远海运重工等9个“老字号”项目以及美罗药业、圣力来监测技术2个“新字号”项目先后成为全省第一批工业投资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其中,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FPSO(浮式生产储油卸油装置)改装配套项目总投资2.32亿元(含技术研发),主要为公司的大型船舶修理改装、FPSO海工改装等产品提供生产配套和支持服务,计划2022年1月配套项目陆续投产,2022年预期产值2000万元。今年,甘井子区先后有大连天晟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第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示范名单;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得2021年辽宁省“专精特新”称号;大连圣力来监测技术有限公司被认定为辽宁省第一批重点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华日机械模型、开元管道等7家企业入选辽宁省2021年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甘井子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立项31个项目,兑现专项资金2643万元。分别为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升级解决方案、数字化生产管理解决方案、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售后服务管理体系解决方案、AR协同解决方案、智能质检解决方案、区块链解决方案,多数企业已有显著成效。瑞驰集团通过“ERP+MES+IOT”信息化升级,实现产品交付周期缩短60%,人工效率提升30%,产品生产成本降低5%;林德公司通过“5G+云+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品智能质检,质检管控能力提升50%,缺陷及质量问题降低50%,节省人力消耗70%。为推动区内产业升级,2020年6月,甘井子区政府与华为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成立华为(大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由区政府提供资金与场地,华为公司提供基于华为云生态的全系列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以及专业运营与技术服务团队,为甘井子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升级赋能。区政府委托业界知名咨询专家与华为公司专家联合成立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咨询专家团队,走访300余家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识别出痛点突出、数字化转型诉求非常迫切的30余家企业,并量身为企业定制了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全区已实施两批次共计31家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生力军豪森公司生产的超重型20缸发动机柔性装配线。(来源:甘井子区委宣传部提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不断壮大创新主体,集结起一批核心能力突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增强地区发展后劲。甘井子区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创新能力再优化工程,实施创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大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大连安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集汽车零部件研发、商用卡车减震密封系统、底盘悬架系统及金属部件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科技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系列产品,该公司成为国内主流商用卡车的主力供应商之一。今年,甘井子区包括该公司在内的3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润生康泰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组织召开创新主体培育政策宣讲等各类培训会,邀请省科技厅和沈大自创区研究院有关专家,对“培育新物种企业发展新经济”“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等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讲解,对企业重点关注的“认定标准”和“支持政策”等问题逐一解答,受益企业400余家。大连中鼎化学有限公司在电子气体回收提纯循环利用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是气体纯化技术及装置系统,已广泛用于石油化工、大规模集成电路、冶金、气体、分析、光伏太阳能、实验室等多个行业近千家单位,并出口国外。在甘井子区科工信局支持指导下,今年企业成功入选辽宁省瞪羚企业。2021年,甘井子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84家,入选省瞪羚企业2家、省雏鹰企业13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甘井子区组织进行了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修订,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支出。今年6月与大连市科技局签订联合攻关协议,将甘井子区2021年度大连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列为市区两级“区域创新联合攻关计划项目”,大连豪森瑞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永磁扁线6层驱动电机制造技术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立项,甘井子区政府按大连市级财政支持相应比例予以配套支持,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引导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甘井子区积极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领军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参与组建产学研联盟。大连市汽车动力总成柔性装配产学研联盟等6个联盟被认定为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大连市节能减排废物资源化产学研联盟等5个联盟被认定为辽宁省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不断壮大的各类市场主体,成为甘井子区创新“主力军”。今年全区新增发明专利15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40件,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辽宁有限公司的“跨境水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创新及标准化应用”等5个项目获得2021年度大连市科学技术奖。集聚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连润生康泰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技术创新中心。(来源:甘井子区委宣传部提供)今年7月6日,由大连市科技局主办,大连市甘井子区峰岚产学研结合研究院运营的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上线。平台致力于打造创新要素集聚、成果转化高效、服务体系完善的全国领先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符合国家产业需求方向、具有明确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落地,全方位助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基于移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包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库、企业技术需求库,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已收集全市十余所高校院所及工业企业近2000项科技成果,征集到全市500余项技术需求,并将持续对接全国的高校院所和国家科技成果库,努力搭建拥有数万项科技成果的全国性高质量服务平台。利用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毗邻的优势,甘井子区加大政校企互动力度,深化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合作,打造区域性产学研深度融合示范区,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完善甘井子区政府科技专家库。围绕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创业投资等领域共征集了化物所、大连理工、大连海事、大连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以及区内重点企业近200名专家学者入库,为全区发展战略规划、科技项目评审、政策制定、招商项目等提供专家支撑。建设甘井子区共享设备数据库。汇集全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以及大连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可共享的试验设备,提高效率、互通信息,推进科技成果完成基础试验及中试应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019年,为推动高校创新链、校友资源链与地方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大连理工大学与甘井子区政府合作建立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创中心,已分期建成总面积7000平方米的科创中心一期及二期,内设企业孵化区、加速区、研发区和众创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法务、财务、知识产权、科技服务、人才及资源、资本等全方位综合性服务。目前中心已100%入驻,涵盖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多个行业的120余家大工校友科技型企业在此集聚,实现人才链、资源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成为甘井子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亿元楼”名片。目前甘井子区各类孵化平台得到良好发展。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获评省级孵化器;大连化物所科学镓众创空间、大连中美智创孵化器有限公司获评省级众创空间;创训孵化器获评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连智高孵化管理有限公司获批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产学研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科创中心的中试基地项目建设完成,入驻企业8家;帮助对接大工教授团队,解决豪森设备、大橡塑3项技术需求。6月19日,甘井子区在上海成功举办“大连理工大学长三角地区校友创新创业交流会暨大连市甘井子区招商推介会”,向长三角递出“甘井子名片”,提升了对上海企业来大连来甘井子投资的吸引力。随着政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甘井子区“科创中心+双创基地”的创新版图正在塑成,赋能企业的辐射效应逐步显现,成为激活区域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284家科技型企业纷至沓来,助力区域创新高地加速崛起。厚植创新沃土构建良好创新生态企业转型升级和开发新产品都离不开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但对于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来说,独立建设实验室力不从心。近日,甘井子区在大连市首家建设了共享设备云平台,该平台充分整合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实验设备和检测仪器资源,首批梳理出16家单位114台(套)设备,形成检测设备仪器目录,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提供检验测试、仪器共享、研发合作等创新服务。共享云平台不仅使科创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利用,增加了经济收益,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的研发成本,推动科创资源向全大连开放,增强了甘井子区的创新吸引力。良好的创新生态是推进创新的土壤,甘井子区聚焦创新服务体系,围绕“3+3+X”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甘创聚”品牌再升级工程,不遗余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强化科技人才集聚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落实“智汇甘来”重大人才集聚计划,出台政策加大对科技研发人才和省外及海外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2019年以来,全区认定高层次人才共计409人,其中尖端人才1人,领军人才19人,高端人才117人,青年才俊272人。为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技术支撑,推动产业链内企业抱团取暖、提档升级。9月8日,全区泵阀企业技术交流座谈会效果显著,目前正在积极组建“甘创聚”泵阀产业联盟,摸底调查梳理企业需求,定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引入大连理工大学人才、技术和设备资源,帮助联盟内企业提高研发效率、拓宽市场渠道。针对企业融资难题,甘井子区持续推进金融服务“向上看”“往下沉”,主动伸手“牵红线”,精准对接“搭鹊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科工信局对辖区企业进行融资需求调查,全年汇总111家融资需求信息,交由工行、建行、交行、华夏、浦发等银行进行专场对接融资。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甘井子区五大国有银行共新增中小微信贷客户506家,为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7.9亿元。重点围绕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全周期,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特色金融产品,为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甘创聚”的产业链招商、建设研究院、组建产业联盟、搭建共享云平台、打造孵化平台、优化金融服务、完善政策体系、汇聚各类人才、创业添力赋能九项重点工作陆续展开,全方位营造了良好创新生态,为甘井子区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加码提速。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行进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甘井子区活力迸发,未来可期!
    01/04
  • 辽宁抚顺:项目为“核”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项目施工现场工人忙碌……数九寒冬,抚顺项目建设现场却一派火热景象,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沈白高铁抚顺段工程、辽宁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高档化妆品新材料系列产品等项目施工如火如荼……项目是增量之源、振兴之本,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后劲所在。今年以来,抚顺市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全力推进项目签约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加速推进项目建设,持续巩固和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石化产业集群渐成规模。(摄影:门莹)创优环境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12月28日,辽宁特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内,材料仓里满满的原料储备,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为即将开始的“一键启动”做着最后的备战。辽宁特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0万吨/年废旧铅酸电池再生利用项目总投资6.9亿元,达产后将形成年处置废旧铅酸电池30万吨以及年产精铅及铅合金20万吨的能力。据公司副总经理邓超介绍,目前,项目已经进入生产前的最后调试阶段,预处理车间进料、破碎、分选、脱硫系统均已完成带料调试。辽宁特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图景是抚顺市加快项目建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抚顺市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全市成立了17个项目谋划专班,谋划“十四五”时期项目2172个,总投资5885亿元。全市产业发展项目热火朝天,基础设施配套如火如荼,民生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基本形成,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奏响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抚顺市紧盯新建、续建、储备等关键环节,跟踪进度、狠抓调度、持续协调,全年滚动推进建设项目453个,总投资774.6亿元。抚顺市坚持发挥“项目管家”作用,有效运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筹备建设了抚顺市项目综合管理平台,把储备项目、在建项目和中央资金项目全部纳入平台管理,强化项目建设的过程管控,及时梳理影响项目建设的问题清单,横向打通招商、审批、规划土地部门,纵向打通市、县区、园区、企业,实现了“全口径、全周期、全要素”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强化企业服务,相关部门定期深入企业,协调解决开复工遇到的实际问题,积极做好外籍人员来抚顺投资的各项服务工作;建立市、县区联动机制,制定开复工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问题解决标准清单,强化清单管理,分类分层次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实现项目建设过程管控有效、建设成效明显的推进调度机制创造条件。眼下,项目建设的战鼓响彻抚顺大地。新钢转炉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非木纤维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日产36万立方米氢气、年产5.5万吨特种蜡等项目相继开工……按照“十四五”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抚顺市聚焦“五个抚顺”奋斗目标,持续强化项目支撑。抚顺市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在积极打造国家级高附加值新型原材料重要基地进程中,新兴产业成为项目建设主体,辽宁美亚迁建、辽宁新宇染发剂中间体及抗氧化剂水处理药剂、特力环保旧铅酸蓄电池及铅废物回收再生利用等,每个项目都含有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坚持数字赋能,策划包装5G网络及附属设施建设、抚顺智慧科技产业园等项目34个,目前累计建成并开通运行5G基站1780座,高新区智慧园区、特殊钢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推动辽东绿色经济区建设,谋划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7.7亿元。投资5亿元的田润华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建成投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8家。积极谋划环保、城建、民生等政府类投资项目1150个,总投资1532亿元。辽宁东科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门莹)顺城区政务服务大厅窗口单位为办事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摄影:门莹)聚“链”招商催生产业发展“加速度”2021年,抚顺市聚焦“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坚持以商招商、精准招商,绘制重点产业招商图谱,围绕先进结构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招商,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优势,抚顺主动出击,全力以赴打好产业招商攻坚战,1月至11月,抚顺市领导带队“走出去”“请进来”招商49次,对接企业193家,洽谈项目89个。各县区(开发区)党政主要领导“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共计174次,对接企业271家,洽谈项目262个。立足“六大产业”,抚顺市“走出去”举办了“抚顺市中药材产业推介会暨抚顺市政府与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及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等产业项目推介会,与60多位企业家交流洽谈。“请进来”邀请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五金机电、新能源等8家直属商会共87位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家和嘉宾来抚顺进行实地考察洽谈,并召开“科技企业助推抚顺发展项目交流会”;积极推进与中国特钢行业高速钢专业组专家的合作,举办“抚顺市人民政府—中国特钢行业高速钢专业组产业合作招商会”,96家行业企业参加洽谈。市商务局协助县区先后对接了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北京嘉寓集团、修正药业、瑞士西卡公司、广东省中药研究所、中国建材研究院等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重点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对接洽谈,寻求技术支持。先后组织参加了省政府举办的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周,辽洽会等重点招商活动,江苏宝盛龙城药业投资超6亿元的1700吨原料药及中间体项目、浦拉司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的年产2000吨鲁马卡托药物等15个项目实现签约或达成意向投资协议。与法国迪卡侬集团、芬兰科尼集团、美国福迪威集团等建立密切联系,并成功邀请3家跨国企业来抚顺考察。围绕新型清洁能源、高端精细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等重点产业和领域,抚顺市制定了全产业链招商引资工作图谱。抚顺高新区充分发挥东科精细化工、齐隆化工、哥俩好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通过不断延链、强链、补链,持续推进园区化工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蓬勃发展。围绕重点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望花区赴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开展招商对接13次,邀请30余家知名企业团体来抚顺实地考察,顺利承办中国特钢行业高速钢产业合作推介会。形成重点招商洽谈项目41个,昆仑分输站等5个项目正式签约落地。东洲区积极开展招商推介活动,美亚制药、锦盛药业等一批精品项目签约落地,佳化化学、双旗化工等一批优质项目投产达效。据统计,1月至11月,全市域外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57个,其中签约工业产业项目42个,占总签约项目数的73.7%;总投资额154.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0%,工业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
    01/04
  • 你的力量,就是振兴的力量——致敬2021,写给2022
    (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时间过得真快啊”的感慨声中,我们已经站在了2022年的大门口,历史即将落笔新的一页。四季的轮回亘古不变,行人的足迹深浅不同,发展的脚步一直向前。回望刚刚走过的364天,辽宁不容易、不轻松,新征程上,挑战不断、困难不少、压力不减。但我们更不平凡、不简单,4259万辽宁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航向奋楫笃行,以各自的“拼”汇入时代的“潮”,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画卷中,尽情书写奔向全面振兴的生动画面。(二)2021年的辽宁,应当铭记,值得致敬!这一年,我们高举思想的旗。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信心之源、动力之源、方法之源,牢记嘱托、沉潜深悟。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其贯穿于、体现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以此为“根目录”,各地区、各领域、各战线逐级分解、层层细化。思想的“种子”,已深植辽沈大地,正化为万千气象。这一年,我们扬起改革的帆。面对振兴发展制约与瓶颈,我们下定决心,蹚深水区、啃硬骨头、清拦路石。营商环境,是其中的“牛鼻子”。聚焦“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全省上下“经纬”两线加速掘进,用改革的“根深”换来经济的“叶茂”。市场正在给予积极回应: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的密集签约,前三季度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18.3%等亮眼数据,都成为外界对辽宁预期持续改善的生动注脚。这一年,我们点亮创新的灯。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创新,是“第一动力”。为让“最大变量”变“最大增量”,2021年,我省破冰之举频频。制定出台党的十九大之后省级层面首部科技创新条例,发布100项“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搭建200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锁定“人才、团队和项目”实施“带土移植”专项支持计划……制度优则生态好,生态好则活力足,目前,全省共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3183家,代表着辽宁的未来的它们,在14.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快速奔跑、尽情翱翔。这一年,我们齐挥击水的桨。2021年,疫情依然有反复,但是,我们已不再恐惧、不再慌乱,我们学会了“晴天带伞”“撑伞避雨”“打伞干活”,找到了防控与发展的平衡点。我们看到,政府在竭尽全力地纾困、企业在千方百计地突围、个人在锲而不舍地奋斗,这些,汇聚成势不可挡的“洪荒之力”,推动着振兴的列车。我们都是平凡的,我们又是不凡的。这就是为什么,大连疫情期间,“庄河男孩”那窗前的歌声会令我们泪湿双眼: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生而平凡。跳动心脏长出藤蔓,愿为险而战……这一年,辽宁在变,辽宁人在变。“变”的背后,经验在哪里、启示是什么?格局。一年的实践再次证明,我们唯有胸怀“国之大者”,与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同频共振、同步更新,善于观大局而布局、看大势而谋势,工作才会富有时代感、开辟新境界。信心。一年的实践再次证明,我们唯有做个“会笑的孩子”,有自信、有担当,不服输、不放弃,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与青睐。勇气。一年的实践再次证明,我们唯有敢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顶住转型阵痛、摆脱路径依赖、注重发展品位,才能走出新路子、重塑新形象。实干。一年的实践再次证明,时间真的有成本、预期真的有价值,我们唯有只争朝夕、挥洒汗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能赢得主动、抓住机遇。(三)辞旧迎新之际的你我,或许都要问上一句:2022,将怎样?可以肯定的是,新的一年,我们仍然会面临风险和挑战。但这并没有什么可怕,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规划图”“任务书”“时间表”,就别畏惧、别迷茫、别退缩、别动摇,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向上攀,就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全面振兴蓝图变成现实。锚定目标不动摇。“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这是辽宁的目标定位。我们相信,只要以此为“的”,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挑战多么艰巨,都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假以时日,就一定会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辽宁。紧盯项目不放松。振兴的宏大场景,要由高质量项目群作支撑。这是我们的关键之举、当务之急。我们相信,只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这个政治使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谋建项目的逻辑起点,不断提升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具体行动的能力,提升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辽宁的强烈愿望和能力水平,辽宁就一定会积厚成势、行稳致远。直面问题不绕道。眼下在辽宁,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从未遇到的新问题,解决起来如手抓蟹,拎起一个牵起一串,环环相扣、错综复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们相信,只要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骨气、提高斗争本领,果断出手、精准拆弹,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辽宁就一定会卸下沉重的包袱、消除成长的烦恼。压实责任不悬空。“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站在发展第一线、矛盾最前沿,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穿透力。要坚持项目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工作,往深里做、往“地里”扎。我们相信,只要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把那些讲担当、重实干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就一定会形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生动局面。(四)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们的手机里将“塞满”来自亲朋、同事的祝福。然而,细想起来,人生又哪有永远的“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呢?所谓的“好运”,从不是风吹来的,它只是你耕耘之后收获的甘甜,若你足够努力,时间就会给出最好的答案。诗人说,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2022年,仍有一道道难关等着我们去闯,一场场硬仗等着我们去打。无论个人事业还是振兴大业,都容不得我们有半点的懈怠与停歇,因为:你的状态,就是辽宁的状态;你的力量,就是振兴的力量。欣逢盛世,定当不负盛世;面向未来,唯有开创未来!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