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丹东振兴区: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
    近日,丹东市振兴区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为突破口,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这12项服务举措包括:在全程代办方面,在汤池经济开发区建立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企业综合服务窗口,通过“平台发布、窗口咨询、全程代办”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在企业登记“一网通办”方面,通过全程电子化实现办事“全程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为企业登记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在自助查询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振兴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可以查询办事指南等内容,实现办事不求人,办事“零障碍”。在开展帮办服务与咨询方面,设置企业帮办服务专区,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在政务服务“一网办”方面,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确保企业、群众“登录一张网,办成所有事”。在便民服务“就近办”方面,全力推进18个政务服务驿站建设,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使群众好办事、办成事。在重点项目“专班办”方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错时延时“随时办”方面,通过调整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做到“窗口”随时办、事不隔日延时办、业务高峰充实人员立即办、节假日期间预约办。在量大群体“联合办”方面,针对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业户集中的特点,主动上门提供专场服务集中办,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取得证照。在特殊群体“上门办”方面,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设立志愿者爱心窗口,全程陪同服务,并可预约上门服务。在24小时“自助办”方面,通过推广应用自助办事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阳光政务窗口。在营商诉求“专窗办”方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府失信、办事难、政策落实难等各类涉企营商环境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振兴区推出的这12项服务举措,重点突出了“四个零”服务,打造一流的企业开办环境,优化政务大厅服务水平,促进“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营商环境的形成。
    08/09
  • 辽宁丹东: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8月5日,记者从丹东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丹东市积极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截至7月30日,东港市、凤城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振安区等4个县(市)区共15个主体进行了在线申报,目前已进入审核阶段。年底前,至少建成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19个,预计再增加冷库仓储能力5900吨。按每100吨农产品增值10万元计算,一年两季入库储存,预计年产值增加近1200万元。2021年,农业农村部在辽宁部署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以实现冷链物流发展同农业特色产能目标、市场需求和产业绩效高度匹配,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2020年,已有东港市、凤城市、振兴区3个项目试点县(市)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项目建设,建设25个冷库设施,库容达5214.4吨。
    08/09
  • 辽宁丹东:“国字号”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这样炼成的
    盛夏时节,烈日炎炎。育苗、平地……在丹东东港市一些乡镇的草莓大棚里,种植户们已经为今年的草莓种植开始忙碌了。“我种了6个棚的草莓,8月份下种育苗,12月份开始产果、上市,一直可以持续到来年5月份。一个生产周期下来,6个大棚的收入有60多万元。”东港市合隆满族乡草莓种植户迟林国笑着说。草莓作为东港农业品牌产业,近年来无论在产业规模、精品建设、品牌打造,还是在三产融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东港草莓科研实力与技术推广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扩大。东港市更是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优质草莓生产基地”“中国草莓第一县”和辽宁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一县一业”(草莓)示范县。目前,东港市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4.8万亩,产量23万吨,鲜果产值46亿元,销售覆盖全国各地。近年来,东港草莓始终坚持产业化经营,已构建起“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如今,东港市拥有草莓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373家,全产业链配套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精深加工产品已达16个系列、30多个品种,主要有草莓冰点、草莓罐头、草莓酒、草莓酱、草莓雪糕及冻品颗粒等,出口日、韩、美、俄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占全国同行业90%以上,每年加工草莓制品4万余吨,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2018年,东港市被评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辽宁省东港市草莓出口基地。近年来,东港市一直紧紧依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一有利契机,积极拓展思路、长远规划、科学布局,以草莓三产融合为重点,以扩大精品草莓生产规模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绿色全覆盖为目标,全力夯实全国草莓第一县地位,进一步做大做强草莓产业品牌。为加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东港市专门制定了东港市草莓出口基地建设总体目标,提出基地建设的产业布局,明确工作思路、主要任务和具体的政策扶持措施。通过扩大精品草莓生产规模,应用现代生产技术,推进绿色草莓发展进程。同时,强化草莓精深加工,改造、新建一批草莓系列产品加工厂,提高工厂设备技术含量,以高端草莓制品占领国内外市场。为了保证草莓的产品质量,东港市还完善了农产品认证体系,加强品牌培育和认证,提高公众品牌形象。为了做大草莓品牌,东港市在坚持品质优先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体系。此外,东港市还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农产品、食品展会,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扩大出口能力,推动东港市草莓产业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东港市草莓的蓬勃发展和在国际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不仅得到国内科研机构、院校的青睐,还引来了以色列、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等专家学者的目光,他们多次来到东港市进行考察,与东港市草莓种植专家进行广泛交流,有效地推动了东港市草莓科技事业的发展。接下来,东港市将继续加大新品种研发力度,始终保持东港草莓领跑全国的优势;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升草莓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扩大草莓销售渠道;依托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的影响力,加强品牌整合,扩大东港草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08/06
  • 辽宁首家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丹东成立
    8月2日,辽宁省第一家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丹东市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成立,这是丹东市互市贸易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实践成果。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由55名边民组成,主营货物进出口业务,为成员提供边民互市贸易商品采购、运输、贮藏、销售、加工以及边民互市贸易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服务。自从丹东市被列入全国首批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试点地区以来,丹东市紧紧抓住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着力推动互市贸易创新发展,积极打造“互市贸易+合作社(互助组)”新型互贸模式。据悉,和缘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以丹东市边民为成员,通过自愿联合,组成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实行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边民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发挥边民整体抱团作用,解决边民个体参与互市贸易过程中遇到交易难、成本高、收益小等问题,同时也利于将边境的互贸优势变成边民的资源,让更多边民享受互市贸易红利,在互贸发展中增收致富,实现互市贸易惠民初衷。
    08/05
  • 从“原字号”到“产业群”,丹东“蓝色引擎”逆势而燃
      丹东北黄海岸12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水美,虾圈、滩涂一望无边。3500平方公里的丰饶“蓝色牧场”,海面船只点点,陆上货运车辆穿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经济的脉动。2020年以来,丹东水产行业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多家企业订单稳中有升,依托海洋经济的蓝色基因,积蓄起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  “去年有超过1亿片的鱿鱼生食片从这里走上日本消费者的餐桌。”丹东元一海产精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萍介绍,高端水产食品出口是元一海产的主要业务方向。2020年以来,元一海产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企业出口量和销售额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出口产品1389.13吨,预测全年的出口增长率可达18%以上。  产品不断升级是该企业的发展秘诀。低温解剖、切片封装、产品速冻,20多道精细、复杂的工序,在元一海产,仅仅15分钟,工人们就能将新鲜的鱿鱼食材加工包装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  依托东港地区丰富的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资源优势,我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坚持创新驱动,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市场细分,攻克传统海洋食品产业升级、方便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海洋食品,探索水产品加工从冷冻保鲜向即食保健方向转变。  “疫情期间,虽然水产品的加工及出口都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公司20多年来积淀的品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势头一直向好。”王立萍说,面向国内市场,公司调整了水产品加工方向,今年的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升。目前,公司产品在日本、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坚实稳固的市场份额,并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认证资质。  在东港市,像元一海产一样,泰丰、仁达、永明、荣正等一批水产加工企业都主动求变,抢抓机遇,寻求发展突破。  永明食品通过研发水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改变企业原有的初加工生产方向,公司目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注册商标18件、主持并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2件。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主导产品杂色蛤的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丹东水产品加工业坚持品牌带动和外向牵动,正依托全产业链,构建东北亚地区水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要求,在企业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响地区品牌,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把我市水产加工“原字号”做成“产业群”。  背靠大海,丹东着力打造“蓝色聚宝盆”,向世人展现出丹东开放、融合、发展的魅力……
    08/05
  • 省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单位创建现场培训会在丹召开
    近日,辽宁省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单位创建现场培训会在我市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全省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工作,部署今年下半年全省餐饮重点工作。来自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企业代表参加会议。2020年,经过全省餐饮监管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省创建了100条食品质量安全示范街和1000家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今年全省新创建餐饮质量安全放心街(区)的目标为12条以上,餐饮质量安全放心店(食堂)150家以上。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在日常监督、风险管控、明厨亮灶、智慧监管、社会共治等方面开展了积极富有成效的探索,全省餐饮质量安全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今年下半年,全省餐饮监管工作重点为:抓好餐饮环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持续开展校园守护行动;加强风险分级监管;积极探索量化分级监管;深化餐饮环节放管服改革;开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服务通用卫生规范》的学习;积极推广智慧监管新模式。各相关单位要紧紧把握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在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提升监管水平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对涉及校园守护行动、智慧化监管、进口冷链食品等方面要注重提升工作实效,进一步强化治理措施。
    08/04
  • 7项举措,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
    连日来,辽宁边检总站丹东港边检站派员深入港口各代理公司,分别从行政许可一证通用、国内港口移泊零送单、锚地加油免单证和12367服务平台等方面详细解读具体流程,服务航运企业发展。6月8日,巴西籍外贸大豆船“伊卡洛斯”号驶进锚地,丹东港边检站提供24小时“全天候、零等待”通关服务保障,执行7×24小时办理国际航行船舶预检、入出境手续等边检业务办理要求,确保船企接到入境通知后立即作业,节约企业非生产用时16个小时。2021年上半年,丹东港边检站坚持以“创新”为驱动,持续推动勤务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线上边检”建设,探索推动港口垂直吊装等非接触作业模式,实现船舶通关全方位、零等待,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同时出台7项便企利民措施,为企业节约成本上百万元。下一阶段,丹东港边检站将着力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加快试点项目建设及口岸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为提升东北亚最北端出海口的竞争力贡献边检力量。
    08/03
  • 做好“三篇大文章” 精准招商见实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形成“领导干部带头、专业队伍主攻、全员力量参与”的招商引资大格局,下大力气做好“老字号”赋能、“原字号”延链、“新字号”引育“三篇大文章”。上半年,我市共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25次。市级领导带队招商15次,其中“走出去”活动6次,对接企业15家,洽谈项目15个;“请进来”活动9次,对接企业69家,洽谈项目12个。各县(市)区、经济区围绕“三篇大文章”及“三落实”专项行动开展工作,共开展重点招商活动110次,其中“走出去”活动30次,对接企业81家,洽谈项目70个;“请进来”活动80次,对接企业93家,洽谈项目88个。聚焦我市发展定位,结合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环保、装备制造等领域,精心谋划一批关系长远,具有支撑性、可操作性的高质量高水平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主动上门重点拜访国企、央企,推介对接洽谈合作项目,邀请嘉寓集团、国测集团、金恪集团、光大养老集团等重点企业来丹考察调研,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合作活动。据了解,今年1—6月份,各县(市)区、经济区共谋划招商储备项目60个,总投资额579亿元。
    08/03
  • 化危为机捧起“蓝色聚宝盆”
    丹东北黄海岸12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海天一色,滩净水美,虾圈、滩涂一望无边。3500平方公里的丰饶“蓝色牧场”,海面船只点点,陆上货运车辆穿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海洋经济的脉动。2020年以来,丹东水产行业主动求变,化危为机,多家企业订单稳中有升,依托海洋经济的蓝色基因,积蓄起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去年有超过1亿片的鱿鱼生食片从这里走上日本消费者的餐桌。”位于东港市建设路的丹东元一海产精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立萍告诉记者,高端水产食品出口是元一海产的主要业务方向。2020年和今年上半年,元一海产业绩逆势增长——2020年企业出口量和销售额创新高,今年上半年出口产品1389.13吨,预测全年的出口增长率可达18%以上。产品不断升级是该企业的发展秘诀。低温解剖、切片封装、产品速冻,20多道精细、复杂的工序需要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在元一海产,仅仅15分钟,工人们就能将新鲜的鱿鱼食材加工包装好,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对我们来说,产品达到合格的出口标准是远远不够的。”元一海产品管部部长告诉记者,考虑到食用之前还有储运、缓化、摆盘等再加工过程,企业主动升级产品出厂标准,制定出比日本进口通关标准还严格的内部标准。鱿鱼生食产品全过程使用RO纯净水和电解水,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品,将加工后的水产品原汁原味呈现给客户。依托东港地区丰富的贝类、鱼类、蟹类、头足类资源,我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坚持创新驱动,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校企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产品市场细分。攻克传统海洋食品产业升级、方便营养食品和功能食品制造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开发新型海洋食品,探索水产品加工从冷冻保鲜向即食保健方向转变。“我们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开发了很多新产品。”王立萍告诉记者,疫情期间,水产品的加工及出口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这段时间,公司20多年来集聚的品牌效应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口势头一直向好。面向国内市场,我们调整了水产品加工方向,今年的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升。”王立萍说,目前,元一海产生产生食系列、干品系列、调味系列、烟熏系列、裹粉系列、冻品系列等几十个品种,在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拥有坚实稳固的市场份额。食品安全是获得客户信任的保障,元一海产全面导入先进管理体系,拥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认证资质。随着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以水产品为核心的调理制品、预制菜品、休闲即食产品等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因此,进行产业转型不但成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水产品产业链的完善,推动丹东水产品全产业链建设。疫情期间,我市通过政策导向、政策扶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水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一批水产食品加工企业在生产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在东港市,像元一海产一样,泰丰、仁达、永明、荣正等一批水产加工企业都在疫情期间寻求发展突破。永明食品通过研发水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改变企业原有的初加工生产方向,公司目前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6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10件、注册商标18件、主持并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2件。自主的专利带来了更为良好的经济效益,永明食品仅鱿鱼系列产品的深加工年出口产量就达1万吨以上,其研发的各种盐制鱼片、调味裹粉系列、韩国酱菜系列、杂色蛤系列产品、海鲜调味品、食用菌、休闲食品等行销全国并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丹东泰丰食品有限公司冷藏能力1.6万吨,年加工能力1.5万吨,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主导产品杂色蛤的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一。“经过长期发展,东港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十分健全,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建立了产销一体化的水产品供应链,到‘十四五’期末,产业链将进一步实施延链,积极融入RCEP区域战略,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全机械化生产,依托现有完备的冷链物流体系,加大深加工产品比重,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品牌。”东港市海洋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丹东水产品加工业坚持品牌带动和外向牵动,正依托全产业链,构建东北亚地区水产品加工和商贸中心,吸引国内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服务中心和营运中心落户。丹东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要求,在企业规模、精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产销结合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响地区品牌,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把我市水产加工“原字号”作成“产业群”。背靠大海,丹东着力打造“蓝色聚宝盆”,向世人展现出丹东开放、融合、发展的魅力……记者孙新语张瑞
    08/03
  • 合作区为科技企业赋能
    近年来,合作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科技企业,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研发、新能源新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研发、软件开发等门类,深耕云计算、IT智能化平台、大数据、AI数据服务等领域,全力打造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区。记者近日从合作区管委会获悉,丹东奥龙射线仪器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业CT无损检测系统,荣获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机械工业杰出产品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辽宁省工业CT仪器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多项殊荣;丹东华通测控获得辽宁省软件产业三项大奖。此外,在合作区还有不少科技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产品于近日亮相全国展会,吸引了众多下游企业关注。目前,合作区已形成涵盖人才、研发及产业化的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积极吸引和支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完整的电子研发产业链,并围绕产业链培育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电子研发产业集群。
    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