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辽宁宽甸县:农业+旅游 赋能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丹东宽甸长甸镇河口村燕红桃成熟上市的季节,日前,记者在桃农杜长义家看到,工人们把一筐筐刚采摘下来的燕红桃放到自制的缆车里,然后通过缆车将燕红桃从山上运至山下,经过严格的筛选,一盒盒包装精美的燕红桃从鸭绿江畔开始“飞”向全国各地。河口村位于长甸镇东南部,人均耕地少,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从1989年开始,当地政府根据河口村独特的气候,经过多方考察,引进了燕红桃,并引导村民大面积种植。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河口村的燕红桃栽植面积达到了1万亩,是全国适宜燕红桃生长的最北端地区,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燕红桃产区,燕红桃产业成为河口村的主导农业产业。2014年,河口村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乡村”;2016年,河口村被评为辽宁省“一村一品”燕红桃产业示范村。在河口村燕红桃产业的带动下,长甸镇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栽植燕红桃和银白桃,截至目前,全镇燕红桃栽植面积达2万亩,银白桃栽植面积达3万亩,种桃户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长甸镇拉古哨村、苏甸村凭借银白桃产业,东阳河村凭借燕红桃产业,陆续成为“一村一品”产业示范村。借力“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美誉,长甸镇将生态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积极推动“旅游兴镇”发展战略。每年“五一”“十一”,仅河口村每天接待游客就有六七万人,桃花之美成为游客的看点,熟透的桃子装进了“旅游后备箱”。“春赏桃花、秋品鲜桃”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促进了农业产业、加工产业、服务行业以及旅游纪念品市场发展,使长甸镇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据悉,长甸镇今后将继续结合各村发展实际,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抓手,持续做大做强燕红桃、银白桃、蓝莓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并依托河口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示范村这一优势,以“农业+旅游”模式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民宿经济、庭院经济,实现“富民强镇”发展目标。
    08/27
  • 丹东上半年投资和项目建设“双丰收”
    丹东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投资至上”理念,围绕实施好“十四五”规划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推动各项任务落实。上半年,丹东主要指标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稳中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在丹东高新区项目现场,辽宁立森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服装智能生产项目正在抓紧施工,企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复工10个;在东港市前阳经济开发区,丹东铭笙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土建施工,这一项目利用再生资源,增加能源供应;在元宝区金山镇,丹东东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建筑新型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在施工……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高于全省8.6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4位,年初以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500万元以上项目已实现开复工440个,其中续建项目220个,复工率93.2%;新开工项目220个,开工率95.2%。8月16日,记者从丹东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项目年”工作部署,全市上下积极行动,锚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任务,滚动推进三个“400亿”项目,充分发挥项目专班作用,加强项目谋划推进,严控“两高”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每一份成绩的背后,都凝聚着各部门各单位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干劲。“我市多措并举,科学确定目标。建立目标考核责任体系,将固定资产投资指标按地区进行了任务分解,做到投资指标项目化。”丹东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丹东市坚持每月多节点报送制度,实施月末报送预计完成情况、月初报送项目投资统计情况、月中报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制度。与此同时,深掘项目投资潜力,完善相关程序,确保项目投资量全面、及时入统。在抓项目建设提质增速方面,丹东市充分发挥项目专班作用,坚持“网格化”推进项目建设,梳理形成了“三个400亿”滚动实施项目清单,紧盯手续、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运行,提振发展预期。同时,全市上下围绕中央预算内、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投资支持方向,吃透政策、谋划项目、主动对接、抓好落实,把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作为抓项目、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各项手续,完善项目建设条件,全力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截至目前,共争取各类资金18.43亿元。此外,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落实重大项目领导包扶制度,抓住国家项目政策的“黄金期”,加快推进丹东市重大项目建设。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按照事中事后监管指导意见,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监管机制,加强审批信息公开机制,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实现由重前置审批到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08/26
  • 辽宁宽甸县:让群众“明白” 给企业方便
    “以前,老百姓对能享受哪些惠民政策、补贴多少,不是很清楚,现在有了这个《宽甸农业惠农政策明白册》,看一看就都明白了。”日前,宽甸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拿着《宽甸农业惠农政策明白册》向记者介绍。今年8月,为了让惠民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宽甸县农业农村局制作了《宽甸农业惠农政策明白册》,分发给各乡镇相关负责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明白册》内容涉及种植业、畜牧业、产业化、农机、农经和个人涉农创业贴息贷款6项惠农补贴政策,还具体对每项补贴实施的补贴对象、补贴依据、补贴标准作了详细说明。制作《明白册》,只是宽甸县农业农村局众多优化营商环境措施中的一项。长久以来,该局以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目标,围绕“办事方便、法制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标准和要求,深入组织开展了“应该办”、“服务效能提升”、“降低企业成本”和“法制环境优化”四个专项行动。在开展“应该办”专项行动时,宽甸县农业农村局开展了“提升服务理念”活动,带着温度为企业群众办事,以达到应办快办、应办尽办目的,同时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上台阶、升档次。此外,实行事项清单化、标准化以及承诺具体化制度,落实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并对各种不作为不担当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为了提升服务效能,宽甸县农业农村局着力创新审批机制,选调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后备干部充实到审批办,采取“减、放、并、转、调”方式对审批事项进行再梳理、再规范,并着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施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推进一网通办,建设“一件事,一次办”平台,以提高实际网办率、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降低企业成本,才能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此,宽甸县农业农村局落实各项关于减税降费的阶段性政策和制度,减少涉事企业收费项目,减少企业物流成本,积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解决融资难问题。围绕“法制宽甸和诚信宽甸”建设,打造更高标准的法制化营商环境,清除制度性障碍,并依法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同时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整治活动和护边联合执法行动,并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
    08/26
  • 前七个月丹东经济继续增长
    1-7月份,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和需求符合预期,发展质量提升,就业保持稳定,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态势。1-7月份全市3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9.9%,制造业增长1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1%。从行业看,全市规上工业34个大类行业中,29个行业增加值为正增长,增长面达85.3%。其中,重点行业运行良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4.6%,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6.6%。从占比看,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4%,高于全省8.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同比增长30.2%,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8.9个百分点。1-7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8%,比全省高1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增长34.5%,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4%。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2.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5.5%;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3.3%。三次产业比重为9.5:26:64.5。从重点行业看,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5.4%,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2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9.4%,占全市投资的1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倍,占全市投资的1.9%。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7.1%,占全市投资的78.7%。1-7月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9.4亿元,同比增长27.7%,高于全省11.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37.5亿元,增长8.2%;零售业销售额43.7亿元,增长21.2%;住宿业营业额2亿元,增长1.4倍;餐饮业营业额6.2亿元,增长85.2%。从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46.5亿元,增长30.1%,其中城区39.1亿元,增长31%;乡村实现零售额2.9亿元,增长6.5%。1-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总体保持平稳,涨幅按从小到大排列居全省第8位。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0.9%,衣着类下降3.1%,居住类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6%,交通和通信类上涨3.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0%,医疗保健类上涨1.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0.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下降22.2%,鲜菜上涨1.6%,粮食上涨2.5%,鲜果上涨5.7%。1-7月份公路运输货运量2726万吨,同比增长12.5%,货运周转量67.1亿吨公里,增长22%;客运量517万人,增长52.4%。水上运输货运量246万吨,增长40%,货运周转量25.5亿吨公里,增长34%;客运量17万人,下降49%,旅客周转量208万人公里,下降52.7%。熊瑛记者/王洪满
    08/25
  • 辽宁宽甸县:电力引擎助力乡村振兴
    “过去俺们这儿电磁炉都不能用,现在电压稳定了,电磨、铡草机都能正常使用,养猪养牛省了人工,不用费劲儿。”8月17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双山子镇四平村村民李凤彦说,由于身患疾病,干不了体力活儿,他曾是四平村的贫困户。如今他养猪养牛,收入稳定。双山子镇四平村,以前的供电线路设备老化,两三个村民组共用一台变压器,低电压问题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如今四平村有了崭新的变压器、整齐划一的供电线路和电杆、全新的智能电表,塑料管套制的表外线规整地挂在村民房屋的墙壁上。村民家中的空调、冰箱、电磁炉、电磨、铡草机等,不用担心电不够用而停摆了。据了解,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投入180万元改造四平村低电压线路,将4个老台区扩建为9个新台区;新建扩建10千伏线路3.5千米、0.4千伏线路15千米,更换线杆210基。新改造线路正式运行以来,解决了四平村的低电压问题,为当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打下基础,还为四平村建了第一家村办企业——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光伏发电项目的投入运行,为村里每年增收10多万元。”采访了解到,去年国网丹东供电公司投资1.2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360项单体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农村配电网基础建设水平,有效解决农村地区低电压、故障停电频繁等问题,为农村地区企业发展及居民生活提供了优质的供电保障。2016年至2020年,国网丹东供电公司先后投入400余万元资金,持续开展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司以“党建”为引领,下拨2万元专项党费,修缮更新四平村党员活动室,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引领示范作用。同时,以“精准”为先导,确保帮扶到位。落实“一对一”帮扶机制,公司出台了养殖项目兜底式扶贫政策,先后给29户有养殖能力的建档立卡户投资8.3万元,收益30余万元;全体员工捐赠资金28万余元,向9户没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户发放生活补助3.6万元。与此同时,随着对供电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供电质量,保障当地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发展的用电需求,也解决了农村低电压问题,帮助四平村树立致富带头人,不断深化巩固脱贫攻坚工作的经验积累,为我市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08/24
  • 辽宁丹东:农业一产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全省第3名
    上半年,丹东市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三落实”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全市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产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16.4亿元和61.8亿元,分别增长9.3%和7.8%,增速均位居全省第3名。粮食安全保障有力有效。丹东市压实稳粮政治责任,落实粮食播种任务278万亩,超省指标9万亩。落实“两藏”战略,7.5万亩保护性耕作如期完成,超省指标5000亩;20.47万亩高标准农田地块分类、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严格依法依规全部完成,8月底前工程建设陆续启动。遴选推介绿色高效技术32项,培训农民8.5万余人次。有序推进春播春管工作,6月底前粮食播种任务全面完成,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5%以上。“菜篮子”保供能力稳步提升。小浆果、畜禽、水产3个百亿元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提速,开工及新增设施农业3700亩;水果产量24.37万吨;畜禽产业持续高速增长,肉蛋奶总产量30.7万吨,同比增长15.4%,全市生猪存栏53.3万头;水产品产量31.9万吨,同比增长8.9%。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速增效。围绕小浆果、畜禽、水产品3个百亿级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市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坚持以“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为路径,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养殖。截至目前,8个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0个玉米新品种和1个大豆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黄海稻区水稻病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成为省级技术标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检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主体4800余家次,查处案件65件。开展打击非法添加“瘦肉精”等违法行为专项行动。规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检测农、畜产品3312批次,产品合格率99.9%。积极开展“两品一标”认证工作,申报绿色食品11个,认证产品1个。大力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全市180家生产主体510余吨农产品“带证上市”。凤城市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单位。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积极争创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今年东港市孤山镇被确定为创建单位。推动农业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农村“三变”改革,671个涉农村(办事处)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换届工作、省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以及全市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省、市平台对接测试工作全面完成;凤城市纳入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市)创建,东港市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示范县(市);农村宅基地基础调查试点和农村闲置宅基地及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全面启动。目前,丹东市农业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围绕“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现代种业创新、数字农业转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建设等六个方面共谋划项目148个,总投资189.8亿元,2021年度共谋划项目128个,总投资123.3亿元,现已开复工项目94个,完成投资11.4亿元。
    08/24
  • 丹东市振兴区丨12项新举措,利企便民!
      连日来,振兴区以“四大行动”为统领,以全面提升“一网通办”水平为突破口,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目标,推出12项利企便民新举措。  这12项服务举措包括:  在全程代办方面,于汤池经济开发区建立综合服务大厅,设置企业综合服务窗口,通过“平台发布、窗口咨询、全程代办”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在企业登记“一网通办”方面,通过全程电子化实现办事“全程网上办、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为企业登记提供更为便捷的方式;  在自助查询方面,通过微信公众号“振兴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企业可以查询办事指南等内容,实现办事不求人,办事“零障碍”。  在开展帮办服务与咨询方面,设置企业帮办服务专区,实现服务企业“零距离”。  在政务服务“一网办”方面,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通过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确保企业群众“登录一张网,办成所有事”。  在便民服务“就近办”方面,全力推进18个政务服务驿站建设,将便民服务事项下沉,使群众好办事、办成事。  在重点项目“专班办”方面,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做到一事一议、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在错时延时“随时办”方面,通过调整工作人员作息时间,做到“窗口”随时办、事不隔日延时办、业务高峰充实人员立即办、节假日期间预约办。  在量大群体“联合办”方面,针对大型商场和商务楼宇业户集中的特点,主动上门提供专场服务集中办,确保企业第一时间取得证照。  在特殊群体“上门办”方面,针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设立志愿者爱心窗口,全程陪同服务,并可预约上门服务。  在24小时“自助办”方面,通过推广应用自助办事终端,打造“24小时不打烊”阳光政务窗口。  在营商诉求“专窗办”方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受理政府失信、办事难、政策落实难等各类涉企营商环境诉求,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问题。
    08/23
  • 丹东元宝区丨打造特色示范样本
      从“我为创城加一分”到“路长制”,从“文明驿站”建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从整治占道经营到清理“僵尸车”……新一轮创城工作启动以来,元宝区紧盯创城标准,调动各方力量,多项创城工作成为具有特色的示范样本。  集中精力破难题。数月来,元宝区咬定目标不放松,不断出实招、用实劲,先后开展橱窗广告治理、违章建筑拆除、废品收购点整治等工作。各街镇、各相关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分兵把口、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统筹推进。全区清理露天烧烤206处,清理马路工厂49处,查处非法占道经营2155处,查处乱堆乱占1810处,清理各类灯箱广告1516处,规范服务摊点321个,清理小广告68040张,清理乱涂乱画6470处。同时,进行城管机制改革,进一步增强街镇权限,加强属地管理。开展市容环境专项督查,成立两级督查体系,4个督查组常规化开展督查工作,设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地测评点位督查单》,逐个点位开展达标测评。  改善设施补短板。遗留24年的历史难题——七道街道仁忠街“拦路房屋”被拆除,百姓拍手称赞。几个月来,元宝区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累计维修道路坑洼6056.86平方米,维修步道砖2020平方米,维修、安装路灯60盏,改造动迁区域围挡2260延长米,改造沿街台阶踏步8378延长米。重新铺设城乡接合部(金山大街)道路,铺设背街小巷道路7条。设置新型垃圾收集站88个,完成全部8个公共卫生间的升级改造。  创新机制提质效。领导带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自6月7日元宝区“路长制”启动仪式以来,全区积极推进“路长制”工作,区领导带头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路长深入路段,结合辖区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带头引领群众实现“全员创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为营造干净、整洁、有序、优美的城市环境贡献“路长”力量。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方法。元宝区以钉钉子的韧劲拔“深根子”啃“硬骨头”,把“创建惠民”落在提升城市品质和百姓生活上。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生活环境“颜值”不断提升,背街小巷也有了“美丽模样”;位于金海路的一面“堵心墙”经美化后,变成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文化墙”;随意张贴小广告的八道沟桥洞经过“科技”改造,变成“图说”文明的桥洞墙,并且创新使用墙面高分子聚合材料布置防粘网,以达到阻止粘贴的作用,首创小广告治理新模式。  文明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推进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中,元宝区率先完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全市首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到商业街中的模式。目前已形成一个中心、五个所、45个站及6个文明驿站的“1+5+45+6”文明体系,做到“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让文明成为共同追求,让文明热情增温。  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元宝区先后在元宝山下、金海女人街正门、城隍庙、新安街、九道等地设立了6处文明驿站,实现了全区文明驿站全覆盖。驿站里每天都有志愿者上岗,为市民免费理发、测量血压,并进行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成为政策宣传、民意诉求接待的窗口、志愿服务阵地。文明驿站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志愿服务的实惠和便利,并一起参与、彼此分享、共同进步。  几个月来,元宝区始终抱定为民惠民赤诚之心、兴市兴业尽责之志,向着宜业宜居全国先进的目标冲刺。社区居民们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所在小区的变化、道路的变化、市场的变化,感受到环境之美、秩序之美、文明之美。
    08/20
  • 全省第一!
    “消费品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4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全省增速9.9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省第一位。”这是今年上半年我市消费市场交出的亮眼成绩单。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8亿元,同比增长27.4%,占全市社零额的84.3%。旅游市场持续回暖,住餐行业强势反弹。全市批发业实现销售额52.82亿元,同比增长10.3%;零售业实现销售额96.42亿元,同比增长18.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2.72亿元,同比增长132.2%;餐饮业企业实现营业额22.43亿元,同比增长118%。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明显,除批发业外,零售、餐饮、住宿业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住宿餐饮业反弹势头十分强劲,出现三位数同比增长。资料图年初以来,我市多次召开会议,对今年社零额指标走势进行分析和研判,每月对全市社零额指标运行情况进行调度,建立常态化促消费运行机制,精准聚焦、靶向发力。通过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促消费活动信息,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形成各级主管部门发动,行业协会、商圈、各类商贸企业联动,消费者参与互动的良好局面。资料图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大型促消费活动12场,参与企业200余家,直接带动消费近4亿元。在丹东天赐未来城举办了“四色丹东购物节”活动,活动期间,客流量达42万人次,销售额达2940万元;举办了“春季汽车嘉年华”活动,为全市汽车销售商展示、推介新品搭建平台。200余台展车亮相,活动期间共实现新车订单556台,销售金额9376万元,充分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汽车消费需求。在万达广场举办了2021丹东家电家装购物季暨万达广场城市万货节,汇聚了数十个国内外家电品牌和知名家装企业,掀起了一波家电家装购物热潮,活动期间客流量突破5.5万人,同比增长41%,销售额突破355万元,同比增长52%。资料图我市还抓住元旦、春节、清明、“五一”、端午等节日契机,组织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开展不同时段、不同特点、不同品牌的购物节、美食节等促消费活动,持续扩大消费需求、丰富百姓生活、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回暖、稳中向好,对全市经济稳定恢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08/19
  • 辽宁丹东:“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助推政务服务便民化便捷化
    8月16日下午,在丹东市人社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群众的问题,并将当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登记,进一步协调办理。“我对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非常满意。”一位市民说。2020年底,丹东市人社局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目前已累计服务群众3万多人次,解决各种“疑难杂症”45项,“小窗口”解决了“大问题”。原先生是丹东人,在丹东工作并缴纳6年养老保险后到南方创业。20多年来,他的养老保险一直处于断缴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担心自己的养老问题。为了把自己在丹东工作的6年工龄接续上,他专程回丹东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却遇到非常棘手的难题——缴纳养老保险的凭证遗失,无法办理。为此,他来到“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求助。工作人员先是在社会保险系统中查找,没找到,又去档案室查找,终于在过期资料中找到了一份发黄的纸质缴费记录。值班领导和业务部门负责人经过认真研究,认定这份记录有效,为原先生办理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原先生表示,20多年后重回丹东,发现人社窗口服务变化特别大,感觉特别温暖。2020年4月,丹东市被人社部确定为“人社服务快办行动”联系点城市。一年多来,丹东市人社局注重谋篇布局、突出便民主线、聚焦关键领域,全力推动关联事项“打包办”、高频事项“提速办”、简便事项“马上办”。将原来82个分散的专业窗口,整合为28个综合窗口;把原来的“一个窗口只能办一件事”变为现在的“一个窗口可以办所有事”,一个窗口可办92个事项;与医保部门合作,将“四险合一”打包成一件事一个窗口办理。打造“1+4+5+X”信息服务模式,建成“智慧人社”公共服务统一综合平台,延伸建设了“综合受理、智能分发、数据监控、视频监控”4个分系统,开发“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综合服务”5个模块,提供手机APP、公众号、企业网上申报系统、党务政务公开平台、大厅触摸屏、电子地图等多项延伸服务。其中,依托全景式数据监控平台,实时监测统计平台内访问量统计、服务人群分析、服务效能评估等业务流、数据流,及时发现服务和廉政风险;特别设置提醒功能,对未能在规定时限的前一天完成业务的亮黄灯,对超期未完成的业务亮红灯。依托视频监控平台,实时监控跟踪窗口内所有工作人员服务状态、操作过程、窗口纪律,形成了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监控体系。加快推进人社系统与医保、交通、市场监管、公安、民政等市直部门基础数据互通互认的“1+N”共享机制建设,全力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数据鸿沟,推动人社政务服务实现“二次提速”,目前有14项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考核体系,实行自助服务机终端“好差评”、线下窗口“好差评”、丹东政务网上“好差评”,累计收到群众反馈评价88万余条,好评率100%。坚持线上、线下融合,推出“自助办”“网上办”“一窗办”“掌上办”“就近办”“上门办”,提供多元化服务。持续开展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跑动次数的“四减”工作,推进窗口服务提质增效、限时办结,对于受办理政策、时间、条件限制的个性或共性“疑难杂症”问题,创新机制解决。为破解这些“疑难杂症”,丹东市人社局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坚决的态度、严肃的纪律、务实的举措向“疑难杂症”开刀,向作风积弊亮剑,确保企业和群众投诉有门、求助有人、服务有效,于2019年底、2020年底,先后在人社政务服务大厅一楼和三楼设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了“办成事”工作制度和“办不成事”窗口反映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奖惩制度、值班制度五项制度,制定了两个窗口工作流程,开辟了线下窗口、两个电话热线和局官方网站4个受理渠道,建立了“1、3、5”办结机制,即对相对简单事项,由值班领导调度1天之内研究解决;对相对复杂事项,由中心党委3天之内研究解决;对中心党委研究后,仍然没有解决的“疑难杂症”,提交局党组会议5天之内研究,做出决定。“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确保了企业和群众在办事遇到困难时,有地方找、有人帮,办事不白跑、不扑空。
    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