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开放丹东
开放丹东
  • 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给油田装上“千里眼”
    “日产油量、当日运行时长、昨日耗电数……一系列生产数据将千里之外的采油机作业状态呈现在眼前。”11月15日,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波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油田生产及能耗控制系统云平台,把分散在野外的各个油井“链”到一起,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测和管控。丹东华通测控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从事工业物联网传感器和工控软件开发的民营科技型企业。2012年,公司参与中石化智慧油田建设工作,并为中石化旗下最大石油生产企业——胜利油田的智慧建设提供软、硬件全线产品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智能化系统让油田生产效率变得更高。”刘海波说,“油田一般横跨几个省,很多采油机都设在野外,一旦出现故障,很难快速维修,甚至还会出现设备停工的情况。我们在采油机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将生产数据实时传回平台,一旦有数据超出正常范围,就表明该设备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派人前去检修,可以避免故障发生。”据统计,运用智能化系统后,油田生产设备故障率降低了30%,故障发现和处置时间较以往缩短了95%。“智慧大脑”不仅改变了油田的生产运营模式,还实现了单井生产精细化管理。“以前我们没有办法评估一口井的产油量,现在通过传感器提供数据,不仅可以测算出单井产油量,还能算出地下还剩多少油可以采。油田可以根据储油量选择开采方式,从而实现长效运行。”刘海波说。近十年过去,智能化系统让中石化的油田变得更“聪明”,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收益。“通过能效分析管控,我们大大降低了抽油机的耗电量,‘十三五’期间的综合节电率达13.1%,降低了企业的用电成本。”刘海波介绍,除此之外,智能化系统也有力推动着生产运行方式的变革,“十三五”期间采油厂人均管理油井数量从0.57口提升到了0.88口,生产效率提升了35.2%。“油田的智能化建设还有很多发挥空间。”放眼“智慧油田”的未来,刘海波信心满满。如何进行抽油杆早期的故障诊断?如何为每口油井都调试出更精准的模型?这些都是公司接下来重点发力的方向。实践者说作为中石化的服务商,华通测控早期为胜利油田起草了企业标准。刘海波认为,标准化建设有利于企业、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尤为如此。刘海波认为,打造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化需要循序渐进,“以胜利油田为例,我们逐级实现了抽油机、联合站、采油厂和中石化顶层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工业互联网也应制定产品质量互联互通的标准、产品的标准,进而建立整个系统的标准。”标准化的建成有利于打破产业间的壁垒,也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减少库存,刘海波呼吁辽宁企业都加入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共同延伸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11/25
  • 辽宁丹东:积极构建亲商惠民营商环境
    “一件事一次办”,这是丹东市积极构建亲商惠民的省内一流营商环境的缩影。目前,丹东市已经完成“一件事”联办事项认领维护121项,实现了主题内事项一张表单填报、一套材料提交、一个流程办理,切实做到“一件事一次办好”。年初以来,丹东市以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为己任,以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智慧政务为抓手,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应该办、服务效能提升、降低企业成本和法治环境优化”四个专项行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营造行政效率高、政务服务规范、企业群众办事快捷、贸易投资便利、法治体系健全的省内一流营商环境,为丹东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丹东市把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营商环境建设成效的唯一标准,强化担当作为,主动换位思考,注重企业体验、再造审批流程、创新支持政策,努力打造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程序最简、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基于此认识,并结合项目年建设,丹东市营商部门研究制定了《落实十二届十七次全会精神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从落实“四大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一网通办”、一体推动诚信建设、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加强营商文化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45项工作举措。在此基础上,丹东市组织各地区各单位确定任务清单,细化工作举措,层层压实责任,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丹东市还不断完善一体化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高数字政务能力。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开展政务服务事项“进厅上网”回头看,切实做到“应认领尽认领”“应进尽进”“应上尽上”。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丹东将117项涉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整链条、全环节赋予园区行使,组织相关部门做好取消下放行政职权事项梳理与承接工作,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建设省内一流的营商环境,不仅利企,而且惠民。丹东市启动热线整合工作,印发了《丹东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设实施方案》,目前32条热线已全部完成整合。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及诉求高频事项,不断完善全市信息库内容,目前入库信息近3万条,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11/24
  • 辽宁丹东同兴镇变电村:做强美丽经济 助推乡村振兴
    11月22日,村民在制作富有创意、造型各异的盆景杜鹃。(摄影:宋永昆)丹东市同兴镇变电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杜鹃花产业园科技新区,有花卉基地500余亩、杜鹃花大棚230栋、种植户220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对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大。同兴镇依托变电村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优势,扶持变电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拓展杜鹃花种植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11/24
  • 辽宁丹东:以科技赋能发展 以创新引领未来
    日前,丹东市创新开展了上海、沈阳、深圳三场科技招商系列活动,全面拓展了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积极对接先进地区的科技资源,以实现优质的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在本地区落户。科技招商为丹东市创新发展攒足后劲,赋予了高质量发展强劲的新动能。年初以来,丹东市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情况总体向好、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2户,总营业收入实现166.3亿元,同比增长12.7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贯彻落实“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战略,丹东市锚定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目标,强化创新引领、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进实施各项工程,凝心聚力打造“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凤城太平洋神龙增压器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紧张地生产。(摄影:王卢莎)强化主体培育以科技发展厚积实力以智能手机镜头聚焦线圈为主打产品的丹东大东线圈工程有限公司,工人密集的传统车间流水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数台智能化生产设备。丹东市企业通过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聚集,吸引高端人才聚拢,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促进产业升级。创新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科技型企业是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长期以来,丹东市以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驱动,持续专注于高新技术研发,下决心、下气力攻克一批中高端产业链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造进程,在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大展拳脚,带动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年初以来,丹东市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升级、扩能改造作为全市抓项目、促转型、提质量的重要抓手,市主要领导带队走访企业百余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1户,推动了17户企业扩产扩能。丹东市科技局同步梳理出43条科研攻关、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企业需求清单,建立现有232户高新技术企业包扶责任制,落实解决重点问题。通过调研包扶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推动存量企业扩能改造,丹东市相关部门切实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实现总量扩张、效益倍增,助力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目前,丹东市科技部门已培育辽宁光华酿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丹东市高新技术企业,指导丹东长兴电器有限公司等37户企业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向省科技厅推荐入库29户企业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与此同时,丹东市通过深挖行业特质、加大服务力度,以培育壮大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行业领先、效益增长稳定的高成长企业群体,推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到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将超过260户,较去年增长27%,总数位列全省第五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实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到年底,新注册160户,同比增幅达333%,当年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可达200户左右。不仅如此,瞄准精密制造、智能化与自动化产业方向开展瞪羚、雏鹰企业培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跳跃式发展。预计全年新备案瞪羚企业11户,新增数同比增长450%,备案总数达到16户;预计全年新备案雏鹰企业12户,总数达到53户,同比增长29%。丹东和本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摄影:王卢莎)制定发展规划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加快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丹东市委十二届十七次全会对丹东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城市发展新定位。丹东市科技局作为《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牵头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辽东学院课题组承担《规划》的编制工作。调查研究收集相关资料200余份,广泛征集22个成员单位、省科技厅、高校院所等专家意见建议100余条,最终形成送审稿,共计1.9万余字……在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后,丹东市结合创新工作实际,对照国家、省、市各级对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并以丹东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数字丹东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为基础,对规划进行精研细敲,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牢牢把握科技产业变革大势、丹东振兴发展大局,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以‘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为载体,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丹东为目标,推进实施‘八大工程’,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思路明确,丹东市全力打造创新体制优、创新导向明、创新生态好、资源集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为辽宁建设创新型省份贡献丹东力量,奋力实现丹东振兴发展新突破。“八个工程”夯实了《规划》保障实施的坚实基础。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通过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三高”企业成长计划等5项措施,全力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专精特新、知识产权优势等高质量发展企业群体,催生振兴发展新动能;实施“双链耦合促进工程”,通过抓好数字科技赋能、发展数字信息产业等措施,推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数字赋能“老字号”,延链开发“原字号”,科学布局“新字号”,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思路清晰,措施到位,未来可期。今后5年,丹东创新型城市新局面逐渐明晰。建成一批重要创新平台,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丹东的明天,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智能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培优创新生态以有效供给增添活力科技发展有什么样的创新羁绊,就要消除什么样的羁绊障碍;科技发展有什么样的创新需求,就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供给;科技工作者有多大的创新梦想,就要搭建多大的干事舞台。开局之年,破题创新。厚植创新“生态圈”,还需要优化创新环境,做好顶层设计。今年,丹东市重点推介系列科技招商活动,实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进人才团队,服务丹东经济发展。自7月以来,先后3次在上海、沈阳、深圳成功举办辽宁(丹东)科技招商推介会,首次以科技创新主导招商活动,通过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各区域的科技企业、院校对接洽谈,深度合作,着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和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科技招商推介会,成功签约47个重点项目,签约额达47.62亿元。科技招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引进域外项目、人才来丹东创新创业,实现丹东和先进地区科技资源的有效链接,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新突破,有力地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厚植创新的环境沃土,提前做好科技项目的谋划工作,丹东市建立科技攻关项目储备库,实施市本级科技指导计划项目入库64个。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双碳等产业方向,培育推荐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交通领域等21个科研攻关项目申报入库省科技创新重大需求,17个数字领域科研攻关项目申报入库省科技创新项目,项目总研发投入达7.2亿元。为企业“量体裁衣”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丹东市大力开展科技企业梯度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库,根据企业初创期、成长期、壮大期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分类培育。今年以来,丹东组织3个批次、100余户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涵盖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等行业领域。贯彻落实“鸭绿江英才计划”,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速人才项目引育。吸引高水平团队带项目、带技术来丹东进行技术攻关、创办科技型企业。今年,丹东市共推荐13家企业申报省“带土移植”技术攻关团队入库项目。
    11/24
  • 辽宁丹东:连续两年“个转企”数量突破千户
    记者从丹东市获悉,截至11月17日,丹东市今年新增“个转企”1102户,提前完成省政府的目标考核任务,连续两年“个转企”数量突破千户。年初以来,丹东市积极推动落实提升服务效能制度,依托“百亿送贷行动”开展“送贷助转型”主题活动。前三季度,全市组织“个转企”专题融资对接活动6次,为“个转企”送贷218万元。各县(市)区加大依托产业园区、特色乡镇推动“个转企”工作力度,实现“个转企”49户。此外,通过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特色小微企业展示平台”新公示14户“个转企”信息。全市14个政府职能部门确定60名干部进行定点跟踪联系,开展宣传引导,为个体工商户办理相关手续提供服务,推动其转型升级。同时,丹东市积极推动落实扶持政策,依托辽宁小微企业名录系统“个转企”扶持专栏,公示扶持政策文件1件、扶持政策事项11项、申请扶持导航2项。前三季度,全市落实扶持政策惠及“个转企”1550户,涉及金额102.1万元。
    11/24
  • 辽宁丹东: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
    “陆地油气田超深井用高性能钛合金钻杆研制”项目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露天矿矿车无人驾驶系统”项目将打破该领域进口依赖;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4个,全市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达到43个……初冬时节,丹东活力不减,创新赋能场景随处可见。锚定“加快建设创新体制优、创新导向明、创新生态好、资源集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今年以来,丹东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立足数字丹东、智造强市建设,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32户,总营业收入实现166.3亿元,同比增长12.7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1%,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4.1%。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丹东做好顶层设计,启动编制了《丹东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明确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任务和举措。同时,丹东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持续壮大科技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实体经济。预计到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55户,总数超过260户,较去年增长27%;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注册160户,同比增长33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丹东加速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转型升级,发挥其聚集资源、技术创新、产业孵化的作用;鼓励企业“建盟”“揭榜”,组建市级以上实质性产学研联盟80个,5个项目列入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类项目。今年,丹东还首次重点推出科技招商系列活动,成功签约45个重点项目,其中科技类投资项目16个,总投资47.6亿元。为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丹东市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一起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速人才项目引育。今年丹东共推荐13家企业申报省“带土移植”技术攻关团队入库项目,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11/23
  • 辽宁丹东振兴区:“头雁领航”助力乡村振兴
    “村里利用现有的5个大棚种植蓝莓新品种,明年春天就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创收。年底前,村里还将建成5个大棚,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11月15日,望着棚内郁郁葱葱的蓝莓树,辽宁丹东市振兴区集贤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臣向前来做技术指导的种植专家介绍党建项目的推进情况。这是振兴区实施“头雁领航”行动的一个缩影。年初以来,聚焦解决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新老交替经验不足、抓党建缺少抓手的问题,振兴区全面实施“头雁领航”行动,围绕“一村一品”确立党建项目,让村党组织书记迅速进入角色。振兴区采取“书记立项、镇街审核、区级协调”的方式,围绕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农民党员教育管理方式、联系服务群众、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等方面,逐村确立《村党组织书记党建项目立项书》。村“两委”班子分析村情、确定目标,集体研究通过村党组织书记党建项目;镇街党(工)委书记把关审核,分析项目的可行性,镇街党政班子成员定期调度党建项目的推进情况,提出评价意见;区委组织部实行党建项目立项书备案管理,每季度开设“村党组织书记大讲堂”,实现一村实践、全区借鉴。“我们村集体有冷库,打算结对一个有冷库储存需求或者懂冷库经营的村。”振兴区复兴村在“结对意向栏”中提出诉求,区委组织部按照需求“牵线搭桥”,把“橄榄枝”递给了海龙村。海龙村是沿海渔业村,对海产品加工熟门熟路。通过结对子,村党支部书记赵礼田为复兴村冷库的管理使用提供帮助。为了让村党组织书记凝聚合力、拓宽眼界,振兴区提出“老带新、强带弱、齐头进”的工作思路,围绕板栗深加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联合开展党员教育等方面,建立了14组结对村,推动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共抓、实事共商、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头雁领航”行动实施以来,振兴区村党组织书记比学赶超、引领发展的干劲儿更足了。目前,该区已建立“边境渔村党旗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党建网格引领村域治理新模式”等26个可复制、有特色、叫得响的村党组织书记党建项目。
    11/22
  • 辽宁丹东东港市: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通过验收
    11月12日,辽宁省农业农村厅验收专家组对丹东东港市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工作进行现场验收。在听取汇报、查阅相关资料、考察现场后,验收专家组认为东港市具备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基本条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2019年以来,东港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发展现代渔业、健康养殖的部署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健康养殖、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积极开展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工作,建立核心养殖示范区总面积124533亩,占养殖总面积11.86%,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辐射带动作用,企业、“企业+农户”、合作社等组织形式规模化经营养殖面积达70.8万亩,超过全域养殖总面积的67.4%以上,实现健康养殖以点带面向东港市推进,促进了东港市渔业健康发展,形成了健康养殖长效机制,达到了农业农村部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标准。2019年6月,东港市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东港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滩涂养殖业,严格保护规划确定的养殖区、限养区内养殖水域滩涂,无违法侵占养殖水域滩涂行为,进而从制度上保证了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及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2020年本级财政投入水产养殖资金1333.18万元,用于水产养殖基础设施维护,占整个农业的12.12%。东港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作为主管部门,建立水产养殖生产经营者数据库,信息资料齐全,东港市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核发率达91.67%,水产苗种生产秩序良好。水产用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兽药生产许可证》《生产经营许可证》《饲料生产许可证》核发率达100%;积极开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重要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和防治服务;指导和扶持养殖生产单位均制定了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水产健康养殖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防控措施。经过3年多创建,东港市水产增养殖业健康发展,生态效益显著。海水池塘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实现渔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贝类养殖产业有效改善了东港市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牧场建设改善了近海生态环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渔业成为东港市支柱性产业,推进了区域品牌建设,品牌运营情况良好。以“东港杂色蛤”“东港大黄蚬”“东港梭子蟹”3个国家地理标志为基础,水产加工企业注重品牌和质量建设,实现了由粗放型向精深型发展,从单一型向系列产品型发展,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打造了“海之情”“泰宏”“海御王”等多个省级名片产品和国际品牌。2019年,东港市被中国水产与加工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贝(蛤)都”称号;2020年,东港杂色蛤、东港大黄蚬通过绿色认证;2021年泰宏食品鸭绿江口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业通过国际海洋管理委员会(MSC)认证;2020年,东港市养殖总面积105万亩,养殖总产量46.61万吨,实现产值50.04亿元。
    11/22
  • 辽宁丹东:持续奋斗 在关键节点创造新辉煌
    连日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丹东市党员干部群众中持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深入领会全会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脚踏实地、顽强拼搏,风雨无阻砥砺奋进,在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连日来,丹东市振安区组织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深入领会全会精神。大家表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学习内容,把全会精神贯穿融入全地区经济发展当中去。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刻地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明确了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时代课题。大家将锚定振安区委区政府“三区一地”发展目标,力促基层党建、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等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并引导各机关单位对照年初重点任务清单,逐条逐项梳理完成情况,切实提升机关单位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丹东市检察院迅速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要迅速在全市检察机关掀起学习热潮,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形式,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和检察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原原本本学、全员参与学、结合实际学、融会贯通学,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和检察自觉。大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要紧紧围绕新征程的战略任务,找准检察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持之以恒转理念、补短板、求极致,不断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更好地履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责使命,为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检察力量。丹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第一时间组织全局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宣传学习与日常工作同开展、同部署、同落实,将全会精神自觉转化为行动力量、前进方向,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对照承担的省市两级考核目标、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全面“回头看”,对完成的工作查缺补漏、完善补充,对未完成的工作强化措施、补齐短板、迎头赶上,确保各项指标顺利完成。积极主动对接上级部门,明确明年工作重点方向,在工作谋划上再细再实再精准,推进各项工作再提升。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首位,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担当作为,干好本职工作,守好责任田,做到工作有责、工作负责、工作尽责,以优良的作风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住建系统健康向上发展。丹东市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全系统党员干部职工利用报纸、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里程碑意义。要科学把握全会精神的内涵实质,紧密结合丹东林业和草原的发展实际,深入抓好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要将林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好林长制,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大力实施退化草原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塑造林业产业绿色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
    11/22
  • 辽宁丹东宽甸县:“项目保姆”为重点项目保驾护航
    “项目代办中心真是太给力了,企业从注册到取得工程建设许可证,哪件事都少不了他们的帮忙,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方便和快捷,同时也省去了诸多烦恼。”前不久,宽甸一家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公司从注册到备案,从土地摘牌到水电气进入,从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工程建设许可证,宽甸项目代办中心工作人员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最多一天与企业和中介公司沟通电话49次,无数次往返于工地和单位之间。在全市大力提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精神要求下,宽甸满族自治县大胆尝试审批制度改革,成立项目代办中心,聚焦企业开办、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招商引资项目等领域,全面推行帮办代办服务模式,实现企业与职能部门不见面审批,目的是杜绝“吃拿卡”、“中梗堵”,解决项目落地难、落地慢问题,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而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实守信、重商护商的良好营商环境。“一个新项目,就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全方位呵护才能茁壮成长。有的项目从注册到投产,将近20个环节需要办理,这就需要我们代办人员熟悉各个审批流程的业务,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宽甸项目代办中心主任孙金豪说,代办中心加强对代办员的培训,要求每名代办员不仅掌握每个环节的业务,还要善于处理各环节产生的预想不到的问题。宽甸红色基地项目,从选址到动迁,从稳评报告到表土剥离方案,代办员崔皓从一张白纸变成行家里手,熟练掌握了整个项目审批环节及所需要件,并形成样本模式在全中心推广……“项目落户,并不意味着代办任务的终结,项目后续同样需要代办人员更多的养护和关爱。”孙金豪介绍说,有些项目的代办任务非常棘手,需要代办员整天“泡”在工地上,现场解决问题。今年,有一家食品厂走完正常审批手续后进入施工阶段,与邻里发生纠纷被迫停工。项目代办中心副主任王笑宇先后6次到现场调解,经过多方寻求帮助,终于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既解决了周边百姓困扰的排水问题,又让企业顺利开工。项目代办工作对于宽甸来说,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代办中心工作人员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捋顺出一套新思路、新方法,创新工作模式。像项目认领制、工作日志制、节点办公制、容缺受理制、终身负责制、联审联议制等工作模式,受到省内其他市县区的推崇和推广。宽甸项目代办工作赢得了企业的认可和信赖,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营造良好政务环境上取得新突破、展示新成效。据了解,截至10月末,项目代办中心共代办项目75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1个,共完成审批项目50个,比去年同期落地项目多21个,为宽甸经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