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鸭绿江之窗
当前位置:首页 > 多彩辽宁
多彩辽宁
  • “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作品展:布艺《一团和气》
    由沈阳市文联主办,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线上作品展开展。百余幅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康故事、沈阳精神、最美人物等内容。现择部分作品以飨广大市民。
    03/23
  • “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作品展:剪纸《关东人家》
    由沈阳市文联主办,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线上作品展开展。百余幅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康故事、沈阳精神、最美人物等内容。现择部分作品以飨广大市民。
    03/23
  • “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作品展:手撕画《花团锦簇》
    由沈阳市文联主办,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线上作品展开展。百余幅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康故事、沈阳精神、最美人物等内容。现择部分作品以飨广大市民。
    03/23
  • “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作品展:面塑《丰收的日子乐不够》
    由沈阳市文联主办,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线上作品展开展。百余幅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康故事、沈阳精神、最美人物等内容。现择部分作品以飨广大市民。
    03/22
  • 辽宁省图书馆配备无障碍电脑、智能听书机、助视器等惠及视障读者
    在辽宁省图书馆的特殊群体服务中心,视障读者现在不仅可以用手翻“看”这里的馆藏图书,还可以通过智能听书机学习知识,了解世界······他们虽然是视障人士,但通过新技术手段,同样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方便地获取新知识。这里已成为多功能、现代化、贴近视障人群生活的文化活动基地阅览区里,《边城》《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二十四史谋略故事》《格兰特船长的女儿》《100个令人崇拜的故事》《中国短片童话精选》《西方音乐史略》《解密中医处方传世名方》《100种病症针灸治疗验方精粹》《中医诊断学》······各类盲文图书整齐地陈列在书架上,琳琅满目。记者随手从书架上取下《荆棘鸟》的盲文图书,发现除了封面上有汉字外,内页都是印在厚厚牛皮纸上的凸点——这就是盲文。盲文是靠触觉感知的文字,最小的、可独立运用的单位是“方”,每方有3行2列6个固定点位,可以表示声母、韵母和声调,通过触摸拼读出句子。“这里有盲文图书近6000册,还有大字本图书约1500册,平时来这里看文学类、医学类盲文图书的读者很多。”工作人员任刚介绍。书架上一本《辽宁视障者之窗》吸引了记者。原来,由于盲文书籍的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即使是图书馆,采购盲文书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为满足视障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辽宁省图书馆购入先进的盲文打印设备,并招募、培训了多名文化志愿者,与图书馆工作人员共同编辑制作了全盲文内部刊物。刊物内容涵盖文学、艺术、科普、生活等板块,深受视障读者的喜爱。记者了解到,这里除盲文图书外,还配备了无障碍电影230部,有声读物、电子光盘,有电子阅读器两台、带有读屏软件的无障碍电脑20台、助视器8台,还有盲文打印机、点显器、视障笔、语音地图等设备。另外,这里还提供无障碍电影播放、盲文图形刻印、文化科普培训等服务,成为多功能、现代化、贴近视障人群生活的文化活动基地。文化志愿者教视障人士使用智能听书机。全省已经推广使用8000台智能听书机,努力将移动互联网服务延伸到视障阅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图书等出版物,网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带给人们无限选择的可能。而对于视障人士来说,由于无法看到显示屏上的内容,上网成了不可能之事。但随着技术进步,智能听书机日益成为视障人士获取信息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用耳朵“看”世界了。在有声阅览室,记者见到一名视障读者正在使用智能听书机,这个只有巴掌大的机器,让视障读者戴上耳机就可以听书了。“听书机比一般听书软件要方便,从开机、联网、找书、听书到关机,都有语音提示,还能选择语速、语调、朗读模式······视障读者可以到图书馆听,也可以借回家使用,非常方便。”视障读者对记者说。我省是国家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首批启动省份之一。从2017年12月开始,省图书馆启动智能听书机推广项目,开展了“采购-分配-培训-推广”等系列工作。2018年4月,我省国家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与省第七届全民读书节同步启动,通过招标完成全省8000台智能听书机采购任务,按计划分配给14个地区17家图书馆,其间积极组织省内各图书馆参加相关培训。截至目前,全省14个地区17家图书馆全部启动智能听书机推广项目。据了解,在省图书馆投入使用的1100台智能听书机,均实行“一机一码、一人一证、一证一机”的规范管理模式,保证每一部智能听书机、每名读者都在图书馆系统跟踪管理下。记者在现场看到,有视障读者来此借阅智能听书机,图书馆里的文化志愿者会一对一耐心地指导其使用。省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孟志丹说,下一步,省图书馆在硬件设施方面,将继续加大视障阅读辅助工具的投入,努力将移动互联网服务延伸到视障阅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方便视障读者足不出户阅读,要加大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多开展线上服务,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升视障阅读服务效果。
    03/22
  • “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作品展:农民画《收获》
    由沈阳市文联主办,沈阳市美术家协会、沈阳市书法家协会、沈阳市摄影家协会、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奋进新时代·共绘新沈阳”线上作品展开展。百余幅艺术作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小康故事、沈阳精神、最美人物等内容。现择部分作品以飨广大市民。
    03/22
  • 【博物馆说·辽宁入选作品展】以重点文物唤起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骄傲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如果博物馆会说话,将为人们讲述怎样的中国故事?最近,《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正式上线引起关注。143期短视频,可谓是全国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馆藏重要资源的首次集体亮相。各馆精心选择1件(组)馆藏经典文物,讲述文物蕴含的历史内涵、文化精神、当代价值。我省有4件文物入选《博物馆说》短视频,5件文物入选同名图书。其中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永不褪色的记忆‘真相’”、大连博物馆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沈阳故宫博物馆的“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入选短视频,旅顺博物馆的“帝辛巡卜甲”和以上4家博物馆的4件文物全部入选同名图书。此次辽宁入选《博物馆说》的文物,从古代文化、抗战文化到工业文化,充分展示出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汇集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和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馆藏珍品,以短视频形式立体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文物“活起来”《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重磅上线,无疑让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美术馆和重要文物走到大众面前,为“文博热”又添一把火。与其他文博类节目相比,《博物馆说》阵容强大,规格高、层次高。《博物馆说》网络短视频推广活动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主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人民出版社承办。汇集前三批全部13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和13家国家重点美术馆馆藏珍品,以馆长或专家为讲解人,以短视频形式,从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提炼文物蕴含的智慧、气度和神韵,展现文物的历史内涵、文化含量、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推动文物“活起来”。为让更多人听见博物馆的声音,此次活动还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展开立体化传播。观众可通过学习强国、人民网、光明网、央视网及爱奇艺、快手、芒果TV等观看,《博物馆说》一书,将于3月末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博物馆说》与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的观众在“云”端邂逅,进一步融入当代生活,传承文化血脉,坚定文化自信。此次《博物馆说》中的博物馆所选文物绝大多数为一级文物,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独一无二,各具特色。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是国家一级甲等文物。传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周昉所作,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也是典型的唐代仕女画标本型作品和最能代表唐代现实主义风格绘画的杰出之作。《簪花仕女图》被收进了教科书,印成了邮票,被张艺谋请进了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表演;它以绢制成,却历经1200余年,躲过了无数次的浩劫,保存至今;更以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成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中的一颗不可替代的璀璨明珠。沈阳故宫博物馆为明清历史与艺术品收藏性质的博物馆,是国内除北京故宫外的一座大型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遗址类型的博物馆。其别具特色的皇家建筑与宫殿上悬挂的各式匾额,已成为沈阳故宫的重要文化标志。“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匾额。它由清宫内务府制造,匾为木雕髹漆、镶铜字制成,匾外框浮雕云龙图案,九龙之首采用圆雕工艺,生动灵活;匾面刷洋蓝,其上镶铜板制成的大字“紫气东来”,文字中央上部镶朱文篆书“乾隆御笔之宝”印玺。乾隆二十二年由京师送至盛京,一直悬挂于凤凰楼下,成为沈阳故宫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也是全人类、全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沈阳故宫博物馆的“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入选《博物馆说》一书的旅顺博物馆的“帝辛巡卜甲”,是一片龟甲,它来自3000多年前的商朝。长20.45厘米、宽10.65厘米,刻有258个文字。这片龟甲是3000多年前商纣王占卜所用。3000多年来,“帝辛巡卜甲”深藏地下,百年前首次露面便震惊世界。2012年7月,旅顺博物馆的专家修复了这片龟甲。这些刻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便是甲骨文,是我国已知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这些入选《博物馆说》的文物充分体现了辽宁有国宝、辽宁有历史、辽宁有文化。一个个短视频,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讲述了文物的故事、历史,呈现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博物馆说》中,辽宁入选的文物,时间跨度大,如“帝辛巡卜甲”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簪花仕女图》是唐朝的,“清金漆九龙‘紫气东来’匾”是清朝的,“永不褪色的记忆‘真相’”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是上世纪50年代的,这说明辽宁的馆藏文物资源丰富且各有特点。《博物馆说》中,既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综合类、历史类博物馆,也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抗战文化博物馆。《博物馆说》遴选的众多镇馆之宝中,有很多是战争类历史文物。大连博物馆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辽宁抗战史在中国抗战史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全媒体多方面解读辽宁抗战史对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永不褪色的记忆‘真相’”,选取了日本侵华罪证材料合辑《TRUTH(真相)》这一组馆藏精品,讲述一段巩天民、邵信普,刘仲明、毕天民、张查理、李宝实、于光元,刘仲宜,张韵泠沈阳九君子冒死向国际联盟递交日军罪证的传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范丽红说,这些文物凝聚了沈阳九君子的大义担当。《TRUTH(真相)》孤本至今仍保存在联合国日内瓦图书馆,作为揭露“九一八”事变及伪满洲国的铁证文件,它的史料价值永不过时。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国难降临之际中国知识分子的救国担当,沈阳九君子展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风骨。辽宁拥有丰厚的工业文化资源。中国工业博物馆、鞍钢集团博物馆、大连博物馆等都为辽宁的工业文化保存了独特的历史记忆。此次在《博物馆说》中,大连博物馆的“焦裕禄干部履历表”讲述的是焦裕禄的故事。焦裕禄1955年8月10日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工作期间亲笔填写了干部履历表,这份履历表共有4页,清楚记录着焦裕禄到大连之前的工作经历。焦裕禄在大连起重机器厂曾工作了630天,比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还长。从档案上看,焦裕禄到大连实习工作的时间是1955年,当时,辽宁省工业发展建设如火如荼,很多工业项目领跑全国,这也是焦裕禄选择来辽宁大连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原因。“焦裕禄干部履历表”是焦裕禄在大连工作实习的重要物证,是焦裕禄亲笔写就的历史记录,是研究焦裕禄的重要史料,是探究焦裕禄精神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不但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空白,而且为大连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进一步拓宽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不少博物馆、美术馆都通过短视频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永不褪色的记忆‘真相’”三件藏品在《博物馆说》中,博物馆、美术馆与专业视频制作团队合作,或聚焦文物本身,或关注情景设置,以多元手段增强文物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如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卫视合作的《簪花仕女图》短视频,创新讲述方式,巧妙开篇。辽宁卫视制作团队总导演关昕介绍:“我们通过后期制作,让5位唐代女子在开篇时有声有色地‘走’入画卷,配以声音、背景等,这样,人物的气韵风度便扑面而来,二维静态画卷更富吸引力。”《博物馆说》阵容强大,规格高、层次高,我省选送5件文物,有4件入选短视频、5件全部入选同名图书在《博物馆说》中,观众不仅可以了解珍贵文物,更可以由此见中华文明、见中国精神。刘宁说,近些年,让文物“活”起来,成为文博界乃至社会的热点话题,以文物为主角的线上线下活动层出不穷。线上线下活动以各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引来网友点赞,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蔚然成风。刘宁说,我省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不断通过各种展览和活动来彰显辽宁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比如辽宁省博物馆两年来办了4个现象级的大展,“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和“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辽宁历史文化。当下,文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记者从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的2019年全国博物馆名录中看到,辽宁共有112家博物馆,其中文物类博物馆63家、行业博物馆18家、非国有博物馆31家。辽宁省博物馆以馆藏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现有馆藏文物12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数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古籍等18类文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等最具特色和影响力。而《簪花仕女图》是其中的一件。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唤起人们对深厚而灿烂的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骄傲。也是此次拍摄《博物馆说》的意义所在。这些年我省各家博物馆一直在做这样的工作。比如沈阳故宫博物馆去年共举办各类展览17项,“沈阳故宫清代后宫珍宝展”以巡展的形式,先后在武汉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展出,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市民的喜爱,让更多人了解辽宁文化资源,掀起清代宫廷文化的热潮。大连博物馆近年来举办多个展览,如“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展”“人民呼唤焦裕禄专题展览”“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展”等,让更多文物走进市民心中。旅顺博物馆的“帝辛巡卜甲”“博物馆+互联网”,让传统文化更具魅力。比如“山高水长——唐宋八大家主题文物展”展览期间首开夜场,并进行线上直播。开展一个月就接待观众6.9万人次,开展社教和演出活动近37场。此次展览还创新采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云展览”“云直播”“云课堂”等线上观展方式,提升博物馆的观展体验,推动博物馆文化服务方式创新。2020年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共计引进和推出10个临时展览,完成义务送展近百场,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30余项,受众近百万人次,微博、抖音、微信平台、手机APP浏览量近450万人次。在与珍贵文物的一次次亲近中,感悟传统,触摸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国工业博物馆、鞍钢集团博物馆中所展示的丰厚工业遗产,是几代中国工人的情感记忆和精神家园,是辽宁工业文脉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辽宁的抗战文化与工业文化一样,令世人瞩目。2020年5月18日,“沈阳抗战联线”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行启动仪式。“沈阳抗战联线”由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张氏帅府博物馆等12家抗战主题博物馆组成。文物承载历史,文物延续文脉,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对今天、对未来仍有更大的意义。此次《博物馆说》阵容强大,规格高、层次高,我省选送5件文物,有4件入选短视频、5件全部入选同名图书,实属不易。刘宁认为,《博物馆说》短视频的推广形式,拓展了博物馆宣传的方式,以多元的视角看待和讲述文物,让我们重新认识、研究、探讨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扩大传播力、影响力。
    03/19
  • 辽宁阜新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线上展:清代瓷器焕发新活力
    粉彩云蝠纹天球瓶粉彩云蝠纹天球瓶高39.4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23.4厘米,底径13厘米,喇叭口,鼓腹,圈足,颈部、腹部以粉彩、红彩描绘云纹、蝙蝠纹。粉彩百蝶纹赏瓶粉彩百蝶纹赏瓶高39.3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12.7厘米,喇叭口,细颈,鼓腹,圈足,器身用粉彩描绘多只展翅飞翔的蝴蝶,肩部施一周花卉纹带。雕瓷博古六方瓶雕瓷博古六方瓶高58厘米,口径20.5厘米,底径19.8厘米,六方形,敞口,丰肩,双石榴耳,器身施白釉,浮雕并描绘博古纹、花卉纹。粉彩花卉纹盘粉彩花卉纹盘高2.5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6.3厘米,敞口,斜腹,矮圈足,内腹用粉彩描绘兰花、灵芝、山石与飞鸟,外绘四组花卉纹。
    03/19
  • 辽宁沈阳:走进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感受30亿年前辽宁的史前世界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坐落在沈阳师范大学院内,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集展示、收藏、科研、科普、教学等功能于一体。主体建筑共分为五层,南侧的拱形建筑代表辽宁巨大恐龙的身躯,21根恐龙肋骨的钢架象征辽宁人民21世纪挺拔的身躯,预示着辽宁美好的前程。展馆以科学性为主,以介绍30亿年来辽宁“十大古生物群”为重点,以展示地史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为主线。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共设8个展厅16个展区。
    03/19
  • 中芭作品亮相盛京大剧院“永葆初心·峥嵘百年”展演
    3月15日,中央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沂蒙》在沈阳盛京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这是盛京大剧院举办的“永葆初心·峥嵘百年”展演剧目之一。该剧院向观众提供了100张公益演出票,还邀请沈阳市各大企事业基层党员代表进行观摩学习,致敬每一位在平凡岗位弘扬时代精神的共产党员。40多年前,中央芭蕾舞团老一辈艺术家编创的芭蕾舞剧《沂蒙颂》成为一部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剧中《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主题曲传唱至今,而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更是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中央芭蕾舞团自2017年以来多次组织创作团队分批前往沂蒙山区,深入挖掘沂蒙人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体会“家家有红嫂、户户有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芭蕾舞剧《沂蒙》剧照。(盛京大剧院供图)此次中央芭蕾舞团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创作,在舞剧《沂蒙颂》基础上,采用了新的艺术创作手法,构思创作出芭蕾舞剧《沂蒙》。芭蕾舞剧《沂蒙》特邀著名词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王晓岭担任编剧,重置全新而宏大的故事架构,以更加凝练的剧情脉络将“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真实感人事迹有机串联。著名作曲家、芭蕾舞剧《沂蒙颂》作曲之一、80岁高龄的刘廷禹担任作曲,用耳熟能详的旋律带观众重温经典。中央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助理徐刚担任编导并集合中央芭蕾舞团年轻一代舞蹈编创人才和舞美设计人才,力求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艺术表达形式,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新时代重焕光彩。中央芭蕾舞团老一辈艺术家在《沂蒙》创作中倾注大量心血:著名舞剧编导、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编导之一、86岁高龄的蒋祖慧担任该剧艺术顾问;“中国芭蕾舞服装设计第一人”、芭蕾舞剧《沂蒙颂》的服装设计、92岁高龄的李克瑜担任美术顾问。芭蕾舞剧《沂蒙》以两幕的结构,讲述了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沂蒙地区的感人故事。与前作不同,芭蕾舞剧《沂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原创芭蕾舞剧《沂蒙》中饰演英嫂的中央芭蕾舞团优秀演员宁珑,在感悟历史意义、找寻英雄人物的过程中,有着真切的体会。她说:“在舞剧《沂蒙》的创作过程中,我对经典形象的重塑、对历史人物的解读,以及对舞剧角色演绎上的把握,是团长冯英给予非常多的指导与帮助,大到沂蒙精神的传承,小到人物的一个动作和表情。作为剧团年轻一代的演员,非常感谢剧团能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出演英嫂这个角色。然而要诠释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角色,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何既符合观众心目中已有的红嫂形象而又有所突破?如何让观众从新的视角去看红嫂?除了多看前辈的演出视频,更多的是要结合时代精神走进历史,走进她们的故事里。”
    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