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辽宁
- 辽宁本溪:优化实体经济 为稳运行稳投资稳增长提供支撑2023年是辽宁省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打好这场攻坚战意义重大。这一年,在本溪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下,本溪市深入开展“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从政策引领到优化结构,从减税降费到稳岗助企,一道道“红色指令”直达企业,一张张“绿色报单”驶出厂区,在给企业负担“做减法”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做加法”,不断增强本溪市实体经济的生产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助推本溪市实体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进。优化结构提质增效2023年,预计全市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通过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壮大企业实力,利用科学杠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3年,本溪市有273个“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项目实现复工复产。玉晶玻璃一窑两线光伏背板及汽车基板玻璃生产线、亚马顿光伏玻璃深加工等56个工业项目实现竣工投产,全年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本溪市还不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科技赋能企业转型升级。帮助本溪工具、福耀玻璃获评省级智能工厂;华润三药、天士力、玉晶玻璃和恒达物流4户企业获评省级智能车间;山水水泥、好护士药业等29户企业获评国家及省级绿色工厂。通过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161户,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户、国家“小巨人”企业2户。政策惠企纾难解困2023年,各市直相关部门全力冲刺在服务实体经济一线,倾心倾力落实服务政策,亲力亲为减轻企业负担。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13.9亿元,减征企业失业保险费6956.8万元,发放稳岗、技能提升补贴4400余万元,稳定就业岗位12.5万个。招商引资部门在第四届辽宁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签约8个项目,总签约额达到21.7亿元。实施金融惠企,全年共开展10场银企对接活动,签订融资金额57.28亿元。人社部门积极开展落实稳岗助企活动,举行“直播带岗进企业”活动16场,发布岗位信息182个,全市共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455场,解决企业用工缺口2.9万个。拓展市场订单,积极帮助企业开拓产品市场,助力钢材加工、水泥生产企业对接本桓宽高速等重点项目,增加螺纹钢订单15万吨、水泥订单60万吨。“双本”融合共赢发展以“实体经济服务年”活动为抓手,本溪市持续深化“双本”融合战略实现共赢发展。加大本钢问题协调解决力度。截至去年年底,解决本钢涉关问题13项。新一轮问题事项收集正在开展,并将第一时间与本钢就问题事项召开协商会议,逐项研究落实。促进量销双增,助力本钢拓展市场,会同本钢深入省内重点用钢企业开展走访,确保企业实现生产和销售双增长,促成辽宁金天马的钢材需求量由往年的10万吨提升到40万吨。提升本地配套水平。2023年,本钢采购地方废钢、铁精粉、备品备件分别增长54.9%、27.4%、60.5%。因企施策精准扶持为确保“实体经济服务年”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市工信局作为活动推进主体单位,建立了“1+4”工作体系——落实1项推进制度、实施4个专项行动。结合领导干部、“服务秘书”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协调解决企业涉及审批备案、要素保障、用工融资等各类需求问题337项,问题解决率98.8%。为解决本溪满族自治县新农铁矿办理采矿证延续手续问题,“服务秘书”第一时间深入企业进行指导帮扶,多次赴省自然资源厅与工作人员沟通解决方案与办理进度,指导企业准备所需文件,去年9月,新农铁矿采矿证延续手续已办理完毕、恢复生产。南芬区“服务秘书”多次深入企业,指导辽宁高端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技术改造审批2项,派专人进驻企业,指导其申报省级制造强省资金,并在短时间内得以落实。截至去年年底,公司节能减排技改项目及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工程已进入尾声。明山区“服务秘书”多次深入辽宁华日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服务调研,围绕园区租用厂房修整、进场道路拓宽、专精特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的难题给予有效解决,进一步助力企业健康发展。为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压力,助力小微企业稳定发展,工信系统联合国网供电公司发布了《关于生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缓缴电费的通知》,落实优惠政策,让更多小微企业获得实惠。4个专项行动分别是“小升规”梯度培育专项行动,实施“四类”企业帮扶专项行动,实施向上争政策、争项目、争资金专项行动和实施助力企业拓市场、促升级、稳增长专项行动。工信、税务、统计部门密切协作,动态精准掌握主营收入2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全市新增“小升规”企业32户。昱蕴铁选、成信电器等2户非正常停产企业恢复生产,银龙预应力、晟麦实业等36户企业实现产值增速回升,本溪锅炉、欣达铅锌矿等4户企业扭亏为盈。争取省到位智造强省资金支持2606万元。北峰药业、药联制药等6户企业纳入专项资金支持范围,预计争取资金1718万元。记者:卢山李龙江01/23
- 辽宁:艺术家们把“文化年货”送到百姓家门口过了腊八就是年。1月18日,辽宁省文联走进阜新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暨“新春进基层文艺助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省内知名书法家、摄影家为群众现场写春联、拍全家福,还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此次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了浓浓的喜庆祥和氛围,为群众送上了一份“文化年货”。书法家现场挥毫,为市民题写新年对联,纳福迎春。(摄影:孙海涛)1月18日下午,阜新市清河门区会务中心热闹非凡,承载着美好寓意的春联、福字等“文化年货”送到群众手中,社区百姓看演出、领春联、拍全家福,好不热闹。活动现场,歌曲《酒歌》《厚道阜新》《江山》、鼓舞《鼓舞清河》、吉他二重奏《卡农》、马头琴与呼麦演绎《骏马归来》、诗朗诵《最可爱的人》等节目纷纷亮相,高亢的歌声、动人的舞姿、悠扬的旋律博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市民李友说:“今天高兴,像过节一样,又是唱又是跳,好看的节目一个接一个,还有大家最乐意看的马头琴与呼麦表演,让我们老百姓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谢谢你们送来这么好的文化大餐,看节目、领对联,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实惠。”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黄晓娟为家乡观众送上诗朗诵《最可爱的人》,情真意切。“巴拉根仓”蒙古语意为“丰富的语言”或“智慧的宝库”,是蒙古族人民经过长期口耳相传而虚构形成的智慧形象。舞台上,非遗传承人时长军讲述的非遗故事《巴拉根仓》,声情并茂,博得观众阵阵掌声。演出现场,73岁的阜新观众王桂凤见到黄晓娟,拉着她合影,兴奋地说:“这次你能回老家演出真好,没忘本。总是在电视里看到你演小品、演电视剧,这次可看到你真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这次能回到我的家乡参加这样一次有意义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把文艺送到基层,让父老乡亲欢乐,我特别开心。”黄晓娟说。喜庆的春联福字写起来,“龙岁迎来新世界,莺歌唱出好春光”“春日春风春浩荡,龙年龙岁龙腾飞”等春联,让人目不暇接。胡崇炜、李琳、李京臣、孙学辉等书法家伏案挥毫,书写春意,一副副带着墨香的春联,一张张寓意吉祥、充满喜庆的福字送到阜新市民的手中,呈现一派喜乐祥和的景象。一曲悠扬的马头琴《骏马归来》,令现场观众心旷神怡。(摄影:孙海涛)71岁的王大爷将写完的春联放在桌上晾干,一边看着红红的春联一边嘴里念着:“龙门一跳迎新岁,燕子双飞报好音。”田淼、王宁、郑帅等市民手捧福字心里乐开了花。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胡崇炜说,送文化进万家是省文联品牌项目。多年来省文联一直坚持这一文化惠民活动,广大艺术家、书法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比如18年前就开始举办省文联、书法家“送万福进万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组织全省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深入厂矿、工地、农户、社区、边防哨所、贫困家庭,开展送福字、写春联、书家风活动。18年间从未间断,让浓浓的墨香伴着春风远播千家万户。在阜新,除了演出、写春联外,还拍全家福,史春、贾峻峰、陈松等摄影家忙着为当地居民和皮革产业开发区的工人们拍全家福。一幅幅美照,引得现场居民和工人啧啧称赞。本次活动由省文联主办,阜新市委宣传部和阜新市文联承办。与此同时,沈阳、大连、鞍山、抚顺等14个市的文联也在举办“新春进基层文艺助振兴”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进军营、社区、工厂、医院等为军人、居民、工人及医务人员进行文艺演出、送春联福字、拍全家福,表达广大文艺志愿者新春的祝福。据了解,春节前后,省文联将持续深化文艺志愿服务,组织文艺志愿者进企业、进社区开展“新春进基层文艺助振兴”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各市县也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把鲜活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将文化惠民、服务百姓落到实处,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记者:杨竞01/22
- 辽宁省沈阳市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擦亮生态底色 共建绿美家园蓝天白云高颜值,绿水青山好气质。2023年,沈阳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7%,PM2.5平均浓度为3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连续三年稳定达到300天以上;优良天数和PM2.5浓度全省排名创近来年最好水平。20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其中,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46.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数据的背后,是沈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我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沈阳市强化统筹谋划,锚定实现“十四五”规划战略目标,编制并印发“蓝天”“碧水”“土壤污染防治”“无废城市”等系列三年规划,制定并实施十余部各领域污染防治专项方案,引领全市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稳中有进,大气环境质量省内排名实现突破,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安全稳定。乘势而上、攻坚克难!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以赴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美丽沈阳,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美丽沈阳加快建设,城市宜居、宜游、宜业。(摄影:万重)大气环境质量进位升级沈阳市将蓝天保卫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制发《沈阳市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2023年沈阳市蓝天保卫战专项方案》《沈阳市臭氧污染天气特别管控方案》等系列文件,根据沈阳市大气污染特征,全力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同时,制定《沈阳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工作规则》,构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全面压实属地各级责任,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实施精准画像、加强督办,全力推动问题解决。2023年,在源头削减燃煤污染方面,沈阳市完成4395蒸吨燃煤锅炉改造工作,改造体量位于全省首位。在臭氧污染防治方面,建立全市1000余家各类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清单,逐行业制定管理规范;集中开展全市94家大型商超、30所大专院校餐饮油烟深度治理;在省内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全域500余家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及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在移动源协同治理方面,在省内首创实施移动源固定源一体化管理,率先落实机动车检测与维修I/M制度闭环管理,完成新车一致性查验9952台、维修复检24017台;累计完成机械环保编码登记12332台,位居全省前列。沈阳市还积极推动大气联防共治,会同沈阳市现代化都市圈各地签订大气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完成八轮污染天气联防联控,联动执法帮扶148家机动车检验机构排查整治152个问题,发布尾气超标车辆协同治理交办单10期2324条,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初步形成。“2023年,我们收获了302个优良天,PM2.5平均浓度33.2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排名提升两名。”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我们还将通过持续推进规划保留的65吨以上供暖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建成区65吨以下供暖燃煤锅炉淘汰,推动重点区域村屯清洁化改造工作,强化臭氧管理、面源精细化管控、都市圈大气联合执法、移动源联防联控、污染天气联合应对等举措,确保空气质量稳步改善。”沈阳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系列活动,志愿者在清除外来物种。(摄影:陶鹏旭)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沈阳市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以水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提升为核心,制定印发了《沈阳市碧水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沈阳市2023年水环境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和“一河一策”重点任务清单,实施分区域、分流域科学施治、精准管控,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沈阳市20个国、省考断面全部达到V类及以上水质,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46.7%,水环境质量持续稳步改善。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重点河流断面达标攻坚方面,沈阳市集中力量对公主屯、巨流河大桥等重点河段实施系统整治,专班推动辽中区畜禽养殖粪污直排入河以及法库、新民等地区水环境突出问题解决。在实施水质提升重点工程方面,积极推动新民市养息牧河人工湿地工程等4项重点项目完成建设。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在省内率先制定《沈阳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引》,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提前超额完成辽宁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制定的2025年任务指标,在全省位于前列。在加强河流水质管控方面,严格落实“河长制”各项任务,持续实施水环境问题“大巡查、大交办、大整改”,整改各类问题446处,完成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河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以及全市1637家持证单位排污口的基础信息、溯源结果复核和超过1万家排污口登记企业排污口关联工作,并大力推动浑太流域重点入河排污口监控工程完成建设。今年,沈阳市确定了“确保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持续提升”的目标。为此,沈阳市制定了《2024年水环境质量提升工作方案》,强化系统综合治理。重点开展的工作包括:以辽河、养息牧河、秀水河、八家子河、蒲河等河段为重点,有针对性强化流域协同治理,适时拓展预警监测频次范围,严格重点河段、重点时段、重点源头管控,确保巨流河大桥、旧门桥、公主屯等重点断面达标;深入实施重点区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直排问题整治、黑臭水体整治四大攻坚行动;大力推动辽河、秀水河、养息牧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严格落实河流断面超标补偿金制度等。沈阳中化化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二期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摄影:陶鹏旭)国能辽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东陵污水处理厂举行公众开放活动。(摄影:李健秀)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稳定净土保卫战重在强化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既要防止新增污染,又要逐步解决长期积累的土壤和地下水严重污染问题。为土壤环境保持安全稳定,2023年,沈阳市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监管、防控风险”,制定并印发了《沈阳市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2023-2025年)》《沈阳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质量提升监督专项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紧盯“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的约束性指标,全面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2023年,沈阳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据介绍,2023年,沈阳市严格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筛选确定58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明确10项管理制度,推进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等责任落实。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大力推行“1+2+3”建设用地管理模式,在省内率先构建安全利用率核算达标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关口前移”,完成60个重点建设用地调查报告的技术评审,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在省内率先完成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实现沈阳市地下水环境分区管理、分级防治。积极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完成150个“无废细胞”单元创建,超年度目标150%。今年,沈阳市将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严格土壤污染重点单位监管,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督导企业依法落实自行监测、隐患排查等相关要求;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持续开展耕地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动态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单;严格落实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联动监管及月报机制,防范重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沈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沈阳市还将积极推进“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力争于2024年完成5个种类、200个“无废细胞”建设任务,同时开展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详细信息调查和重点管控物质信息调查,启动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及化学物质风险评估等,进而以强化土壤源头防控,保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稳定。记者:陶阳01/22
- 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举办迎新春文艺晚会1月14日,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迎新春文艺晚会在全县人民的期盼中如期举行。全县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抽调骨干力量参与演出活动,以高质量的节目向新春献礼。此次晚会由县委宣传部、县总工会、县委教育工委、县文化旅游和广电局、县融媒体中心、县文联主办。晚会在舞蹈《红红火火中国年》中热闹开场,整场晚会包含歌舞、乐器演奏、戏曲等16个节目,演员从学校到社区,从县城文艺团体到乡镇舞蹈队,每位演职人员都充分展现出本溪县人民积极乐观、幸福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新春文艺晚会以精彩的节目弘扬时代先锋、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为全县人民奉上一道可口的精神文化大餐。记者:王薇薇李凌霄01/19
- 辽宁省阜新市:百姓“村晚”唱响幸福曲鼓乐齐鸣奏响新春乐章,百姓“村晚”送上文化盛宴。1月17日,“大地欢歌迎新春五谷丰登庆丰年”2024年阜新市春节“村晚”在新邱区长营子镇七家子村拉开帷幕。图为“村晚”演出现场。演出现场,阜新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艺术馆、新邱区文化馆等组成的演出队伍,通过歌舞、吹弹拉等形式,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把活动推向高潮。百姓“村晚”深受当地农民的喜欢,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更展现了新农村新风貌。记者:刘琦01/19
- 辽宁省博物馆:现象级大展实力圈粉被辽博齐白石展圈粉、被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全国首家抗战类儿童体验馆”震撼、被旅顺博物馆《红楼梦》画册展霸屏,还有逢节必有的沈阳故宫大排长龙……一年来,辽宁文博圈的热词一次次走进公众视野。据统计,目前全省博物馆共130家,数量稳步增长;累计接待观众2574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79.2%,多个展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看展热潮。辽博“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备受观众喜爱。临近2023年底,“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弟子师友们”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启幕。这个全景式呈现以齐白石为中心的20世纪中国书画篆刻艺术辉煌成就的展览,是辽博2023年收官之作,再一次将辽博全年展览推向高潮。观众的观展热情也在2023年达到高潮,参观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据统计,这一年,来自世界各地到辽博参观的观众人数猛增至167.2万人次,这一数字较前一年增长了两倍。过去一年,辽博不论是在展览主题上,还是展陈方式上都可谓精彩纷呈,可圈可点。其中,既有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规同矩——辽宁省博物馆藏正体书法精品展”“箫韶九成——中国古代音乐文物展”“清音悠远——古琴文化展”等,也有展示辽宁厚重地域历史文化的“光影有声——走进皮影的世界”展、“何处寻琉璃——海城黄瓦窑荣达的历史与文物”展等,还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的雷锋”展等。如果说展览的丰富多彩为辽博赢得了良好口碑,那么,文化互鉴、文化交流则提升了辽博乃至辽宁的文化影响力。请进来,从墨西哥引进“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这一展览是辽博举办的第一个关于中美洲文明的大型展览,也是东北地区首个墨西哥古代文明展,让观众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领略中美洲文化;走出去,在老挝推出“江山如画——辽宁省博物馆藏中国古代立轴山水画体验展”,积极参加“世界遗产——大丝绸之路展”赴日巡展,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异域绽放光彩。展览,不断推陈出新;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数据显示,去年辽博文创产品已增至近300个品类,与文物有机融合的文创产品深深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去辽博买文创”“来辽博看文创”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又一新时尚。作为东北地区文博行业的引领者,过去的2023年,辽博一方面举办“东北三省一区博物馆联盟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签署东北三省一区博物馆联盟宣言,进一步夯实东北地区博物馆引领者地位;另一方面不断发挥区域龙头引领作用,在省内“大馆带小馆”,分期分批联合省内各地市级博物馆,策划“辽宁地域历史与文化”系列展览,让全省博物馆“全面开花”。让更多人爱上辽博,过去一年,辽博推出一系列贴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开设夜场、举办线上文化讲堂、线下文化体验互动……这些既能动脑又可动手的活动,让人耳目一新,让人直呼“原来文物也可以这样看”。同时,还将历史文化传播的触角延伸至全省基层。“千年文脉展”“永恒的雷锋”等展览创新形式,送到全省各大中小学校以及社区、乡村,全年累计完成流动送展服务44场,9.2万人次的基层观众直接获益。记者:朱忠鹤01/18
- 辽宁省盘锦市:碱地柿子俏销全国盘锦碱地柿子经分拣、包装后,将销往全国各地的精品水果批发市场。女主播正在向粉丝推介盘锦碱地柿子。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的员工在采摘碱地柿子。“咱家的碱地柿子果肉丰实、口感一流,吃完有淡淡的清香留在唇齿间。这些柿子都是新鲜采摘、新鲜发货……”1月16日,在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的直播间里,一名女主播正向粉丝推介碱地柿子,言语间充满自豪感。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盘锦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6年,公司在新立镇唐家村承包土地858亩建设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截至2023年年底,共建成日光温室48栋、冷棚29栋,并建设了碱地柿子分拣集配中心。2023年,公司基地自产碱地柿子销售额达5053万元,销往北京、沈阳、青岛、唐山、嘉兴、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的精品水果批发市场。今年,公司计划追加投资2000万元,建设盘锦碱地柿子核心基地。记者:杨靖岫01/18
- 首届大连市“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收官近日,首届大连市中小学生“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颁奖典礼在大连市第四十四中学礼堂成功举办。从全市50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小小‘葵星’”来到现场,共同见证荣誉时刻。本届大赛共有400名选手获得不同奖项,其中,一等奖20名、二等奖50名、优秀奖80名。颁奖典礼现场。首届大连市中小学生“小小‘葵星’”文学常识争霸赛由大连市少工委、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指导,大连新闻传媒集团青少中心、大连市青少年刊社主办,少儿广播FM106.7和《少年大世界》承办。活动采取生动活泼的参与形式,植根校园,面向社会,覆盖面广,旨在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充分激发大连市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努力学习、回报祖国的热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少儿广播和少儿期刊在全市青少年成长中的引领作用。据悉,活动新的赛事正在酝酿中,将择期启动。主办方欢迎更多孩子加入,共同打造出专属全市青少年的黄金赛事。记者:彭杭01/17
- 朝阳博物馆新馆开馆——十二件镇馆之宝亮相两大主题展位于朝阳市燕都新区的朝阳博物馆新馆日前正式开馆。新馆打造“凌河记忆”朝阳通史展和“三燕春秋”两大主题展,展出近2100件文物,其中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和“C”形玉龙,周代雷纹提梁卣、“燕王职”铭铜剑,“三燕”时期的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金步摇,唐代三彩三足罐、黄釉舞马,辽代绿釉凤首瓶、火焰纹鸡冠壶,清代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宝典福书》共12件镇馆之宝吸引了大量游客。另有10余处场景与数字化展示,全方位展现了朝阳地区10万年历史。镇馆之宝“C”形玉龙。(朝阳博物馆供图)镇馆之宝金步摇。(朝阳博物馆供图)“凌河记忆”展:鸽子洞人推翻了东亚人灭亡假说“凌河记忆”朝阳通史展共分7个单元,展出文物近2000件。在“远古足迹”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鸽子洞人生活场景模型。喀左鸽子洞遗址是目前朝阳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类居住址,距今约10万年。自1965年被我省考古学家发现后,历经数十年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大量敲碎的羚羊骨骼化石。专家分析羚羊为鸽子洞人的主要猎物,因此鸽子洞人又被称为羚羊猎人。鸽子洞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一发现推翻了原有的假说。鸽子洞人的活跃期距今5万至7万年左右,这一时期地球进入末次冰河期,北半球被大面积冰川覆盖。因此,学术界认为这次寒冷气候导致东亚本土古人群灭绝,而现代东亚人是在5万年前非洲迁移人群的后代。鸽子洞遗址的发现打破了这个假说,证实东亚古人类在末次冰河期中并没有灭绝,亚洲古人类的血脉传承了下来。在“文明曙光”单元,策展人大手笔地展出两件红山时期的镇馆之宝:玉猪龙和“C”形玉龙。不常见的“C”形玉龙整体呈墨绿色,龙体卷曲,刚劲有力,非常具有灵动感。“三燕春秋”专题展:1600年前朝阳曾叫龙城在朝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朝阳古城发展的开端。《资治通鉴》中有:“咸康七年,辛丑(公元341年)春,正月,燕王皝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龙城从此开始。为通过考古成果和文物生动再现那段历史,朝阳博物馆在一楼展厅中精心打造了“三燕春秋”专题展。这一展览分为慕容肇兴、燕都龙城、鲜卑印象、农桑人家、融合之路五个章节,展陈面积83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近300件。“三燕”是指魏晋南北朝时以慕容鲜卑贵族为主体先后建立的三个以燕命名的地方割据政权,历史上称其为前燕、后燕、北燕。朝阳古城的创建者为前燕的慕容皝。“三燕”的统治在朝阳前后延续了80多年,在当地留下了宫城、御苑、墓葬等大量遗迹。“三燕春秋”专题展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设置了甲骑具装多媒体移屏、龙腾苑沉浸式展示、三燕牛耕壁画动态卷轴、东庠全息影像和书写体验、三燕VR虚拟墓室等多个场景模型,重现了朝阳古城1600多年前的历史。展厅中也展出了这个时期的出土文物、朝阳博物馆镇馆之宝——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和金步摇。其中带木芯鎏金铜透雕鞍桥包片、翼形片是三燕时期具有鲜卑民族特色的一组战马具装,其纹样特殊、工艺精巧,上有多处刀砍痕迹,彪悍的慕容骑士形象从这些遗迹透射而出。展出的金步摇枝干保存较为完整,仅有少量叶片缺失,是三燕时期流行于鲜卑上层贵族中的重要装饰物,特征鲜明。有观点认为,“慕容”一词或是“步摇”的音译。记者:郭平01/17
- 辽宁省沈阳市:社区博物馆里的特殊“文化课”1月11日,沈阳市浑南区一居民小区楼下排起了长队,他们是来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观展和进行社会实践的,其中有来自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是经省文旅厅批准、沈阳市民政局注册的私人博物馆,是“沈阳百馆”之一的公益性博物馆,藏品达4万余件,主要是塑像、刺绣、唱片、瓷器、票据等老物件。去年,接待观众近4万人次。讲解员为沈阳化工大学学生讲解雕塑《收租院》的故事。“奶奶,这个是干什么用的?”在二楼展厅一角的展柜前,一个孩子指着展柜里的票据问身边的奶奶。“这是50多年前,每一个家庭都用过的鸡蛋票。当时生活物资短缺,买东西需要用各种票。你看,这是粮票、布票,鱼票,还有商品购买证……你们这一代算是过上了好日子。好好学习,长大了报效国家。”这位姓赵的奶奶回答。馆里还有22个《收租院》微缩泥塑像。馆长李军告诉记者,这些是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在创作《收租院》雕塑作品时的微缩小样。本来,这组微缩泥塑像有58个,如今仅剩下22个了,十分珍贵。大学生单琬婷在一辆美军吉普车前驻足很久,这辆吉普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战利品。她告诉记者,自己仿佛看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景。展品中的“北京”牌电视机、“东方红”牌缝纫机、“红旗”牌手表、沈阳产“白山”牌自行车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好奇的目光。“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时准备的‘三大件’。现在生活富足,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同人有不同的‘三大件’。”李军笑着说。两年来,该馆得到沈阳市多家单位支持。沈阳市第51中学、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第27中学、沈阳市第一中学、辽宁省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浑南区教育局花语幼儿园等中小学的学生来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在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这个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了“百童红色传承宣讲团”,培养了300余名小讲解员。这些展品是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重要见证。通过参观年轮艺术品博物馆,不仅让观众增长知识,大开眼界,更多的是我们对生活越来越美好的感悟。“真没想到,能在年轮艺术品博物馆里看到这么多具有历史记忆的藏品,让人有了穿越时空的感受。”记者在留言本上看到有观众这样留言。博物馆二楼的党员活动室传出一阵阵让人振奋的诗歌朗读声。这里正在举办“传劳模精神,忆峥嵘岁月”诗歌朗诵会。记者走进活动室,看到墙壁上悬挂着英雄人物的画像,书柜中摆放着上百本《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学习书籍,不由得也被吸引住了。李军说:“像这样歌颂党、赞美祖国,赞美沈阳英雄城市的文化活动,馆里每周都会举行几次。”沈阳市有100多个基层党组织来到这里过组织生活,浑南区营商环境建设局、浑南区满堂街道党工委、浑南区统计局等40多家党员活动中心在这里挂牌,到馆里参观的人一拨接一拨。年轮艺术品博物馆火了,就连外地人也来参观。去年8月,河南开封的35名小学生专程来到沈阳年轮艺术品博物馆参观。开封市实验小学校长张莉萍留言:“我们来沈阳第一站就来到年轮艺术品博物馆,这里的展品让学生们大开眼界,也让我们听到了沈阳的动人故事。”记者:杨竞01/15